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辽宁省草地资源主要分布于省北部和西北部的狭长带上,该区是我省重要的生态防护区,也是畜牧业生产的主要地区,其中有6个国家级半农半牧县。自1979年全国首次草地资源调查以来,近40年间我省未曾进行过详实的草地资源调查,对草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等都不清楚,在草地资源生态建设、规划利用等方面尚缺科学依据。我省草地资源东北段从昌图县西部的辽河右岸起,向西延伸至建平县,呈狭长条状分布,与内蒙古草原接壤。为掌握省草地资源现状,以辽河平原北部的昌图县、康平县、彰武县和法库县为调查范围,通过3年的野外详查,分析草地资源的植被特征,并与80年代的草地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其演变趋势,结合水热条件的变化探讨演变机制。运用ArcGIS 10.0软件勾绘出4县草地类型分布图,分析草地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调查范围内共出现164种植物,隶属46科129属。根据群落结构特征,将调查区草地资源划分为疏林草地类、暖性灌草丛类和低平地草甸类3大类。其中,疏林草地类物种多样性最高,占总物种数71.3%;疏林草地类和暖性灌草丛类以旱生植物为主,低平地草甸类湿生和水生植物相对较多。三类草地中共出现8个草地型,疏林草地类2个,暖性灌草丛类3个,低平地草甸类3个。草地植物群落通常呈乔灌草三层结构,草地型均具有“乔木或乔灌”,明显有别于内蒙古的温性草原类。(2)调查区草地植物群落的旱生化演变十分明显。与80年代初比,草地群落中以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野古草(Arundinella anomala)、荻(Triarrhena sacchariflora)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为优势的中生类草地型已基本消失。羊草(Leymus chinensis)为代表的中旱生地带性群落只分布于林下、河边、丘间低地等水热条件相对较高的生境中,而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冷蒿(Artemisia frigida)等典型旱生植物的优势度有所增加,典型草原旱生植物分布区明显向东延伸。对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后发现,研究区有明显的高温干旱化趋势。与80年代初比,年降水量虽略有增加,但年平均气温升高1℃,日均≥10℃积温总量增加205℃,干燥度增加至1.2,昌图县和法库县已从温带气候区转变为暖温带气候区,气候高温化、生境干旱化趋势明显。草地群落的旱生化演替与该地区的气候干旱化趋势不谋而合。(3)彰武县的草地以疏林草地类为主,占该县草地总面积的65.1%,昌图县以暖性灌草丛类为主,占54.5%,康平和法库县以低平地草甸类为主,分别占52.6%、50.6%。4县共出现草地斑块11250块,其中10 hm~2以下的占94.4%,10~100 hm~2的占5.4%,100hm~2以上的仅占0.2%。草地呈零散分布,生境破碎化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