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急功近利的生产建设方式导致人口密度大、洪涝灾害、环境污染等城市化问题的频发。传统“先污染后治理”的城市建设发展理念已不能顺应可持续发展要求,因此,“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低影响开发建设成为铲除“城区看海”问题的利剑,也是国家强化生态建设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正掀起一股建设海绵城市的热潮,但真正的实践理论结合建设仍处在初级阶段。本研究先从理论及实践两方面阐述了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的现实意义,就国内外海绵城市理念的起源、发展及研究现状作以总结,得出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与我国发展现状高度契合,及在我国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性。其次对海绵城市的理论基础、建设目标及主要工程措施进行了阐述,得出海绵城市建设既要考虑低影响开发建设理念,亦要兼顾城市蓄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实际情况。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工程措施从原理、功能、结构组成、设计要点等多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为后期低影响开发模型构建提供了设计依据。随后,选择SWMM作为本研究的模拟软件,对其所要构建的低影响开发模型从原理、模型构成及要素等方面进行概述。本研究以南宁市良庆区某建设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对控制目标(研究区)进行逐级分解,得到多个子汇水分区,选择具代表性的汇水分区四作为模拟对象。模拟前先对汇水分区四及SWMM软件对模型参数进行校准;随后分别选择传统型、经济适用型及效果最优型三种开发模式分别进行模拟分析,结果显示低影响开发措施对于地表径流流量和管渠流量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同时对雨峰流量亦有削减及推延作用。且在传统及经济适用型开发模式下,当管渠流量达到溢满时,效果最优型开发模式仍能够显著缓解管渠内流量深度及管渠爆满溢流的危险。最后,通过低影响开发效果评估,0.5a~3a重现期的设计暴雨条件下,经济适用型及效果最优型开发模式均能符合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当降雨强度上升至5a的暴雨条件时,效果最优型开发模式仍能满足南宁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要求,因此推荐研究区海绵城市建设选用效果最优型开发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