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与目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发生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居高不下。HCC原发灶的处理策略多个指南均已明确规定。随着肝内病灶局部控制率的增高,患者生存期相应延长,肝外转移的发生率也会随之增高。常见的HCC肝外转移部位为肺、淋巴结、骨和肾上腺,对肝外转移的积极控制,可能使患者的生存期延长,目前未有指南对肝外转移的局部治疗方案进行规范。肝外淋巴结转移是患者预后主要危险因子,现有治疗方案对多发、重复多次多发淋巴结转移的治疗较困难。国内外文献报道利用I-125粒子治疗HCC肝外淋巴结转移较少。因此,本研究利用放射性I-125粒子治疗HCC肝外淋巴结转移,初步探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由于放射性I-125粒子属于近距离放射治疗,治疗的疗效和并发症与放射剂量有关。故本研究将腹部淋巴结转移瘤的穿刺方法进行汇总,旨在提高穿刺的精准性,降低穿刺并发症的发生率。合理的穿刺方法应用,保证了治疗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分配,是治疗HCC肝外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技术保障。二、材料与方法本研究获得第三军医大西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并获得所有患者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回顾性收集2007-2016年西南医院介入病房22例I-125粒子植入治疗HCC肝外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在CT引导下按治疗计划系统(TPS)计划共完成37个治疗靶区粒子插植,单发淋巴结定义为一个靶区,区域内比邻多发淋巴结定义一个靶区勾画。处方剂量为9000-10000cGy,粒子活度0.8m Ci,术后所有靶区行TPS计划验证。对粒子植入术后急、慢性放射性副反应(RTOG标准)以及手术并发症进行统计。治疗靶区病灶按RECIST标准进行评价,采用Kaplan-Meier进行生存分析。同时将本组HCC肝外淋巴结转移所使用的穿刺方法以及本中心腹部淋巴结转移瘤粒子植入方法进行总结。三、结果1、共收集22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占90.9%,中位年龄48岁。2、共58个淋巴结区出现转移灶,最多出现区域为肝门19例(33.9%),其次主动脉旁右侧8例(14.2%),其它淋巴结区较少。3、中位影像随访时间12个月(IQR 5.5-20.5),CT评价靶区病灶完全缓解(CR)29个,部分缓解(PR)5个,稳定(SD)2个,进展(PD)1个,局部控制率(LRR)为91.8%。4、总中位生存期为43个月。1,2,3,5年生存率93.1%,76.4%,54.8%,31.1%。5、粒子术后中位生存期为25.00个月。1,2,3年生存率64.3%,43.4%,27.1%。6、肝外淋巴结转移勾画靶区共37个,术后验证GTV为26.4cc(IQR 14-55.6),D90为8764.45±2047.47cGy,V90为24.9cc(IQR 11.45-51.15),粒子使用量为26(IQR 15-43)。GTV、D90和粒子数使用量在术前和术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7、本组未出现急性放射性反应,1例粒子植入治疗后5.5月出现十二指肠溃疡。8、手术并发症包括轻症胰腺炎3例,胃出血1例,气胸1例。9、穿刺方法:单针法、平行针法、经脏器法、拓宽路径法、同轴针法、依血管壁法四、结论CT引导下I-125粒子治疗HCC肝外淋巴结转移局部控制率好,并发症少,并发症可控,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方法。充分有效的将各种穿刺方法联合应用,可以将穿刺针准确抵达治疗靶区,利于I-125粒子的分布,提高HCC肝外淋巴结转移的局部控制率,降低穿刺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