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磁性纳米粒子不但具有普通纳米粒子所具有的效应(体积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度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还会随着磁性颗粒材料的组成变化而呈现异常的磁学性质。同时,在许多的生物体内存在以Fe3O4为主的强磁性矿物粒晶,所以磁性纳米粒子被认为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有着巨大的优势。但其安全性也受到广泛关注。已有研究表明,磁性纳米粒子因粒径不同、表面包覆情况不同、进入机体的途径不同,显示的毒性不同,从体内排出的时间也不同。目前,超顺磁纳米粒子在临床应用前景主要是载药体系、MRI对比剂等,在这些用途中,纳米粒子进入机体的主要途径为静脉注射,虽然粒子表面包覆后,在较短时间内毒性很低,但其在体内代谢后可能还会在体内存留较长时间。这种状态的粒子对机体产生的作用深受人们关注。本研究以化学共沉淀法制备的Fe3O4纳米粒子为材料,对其在不同溶液中的稳定性、静脉注射后的急性毒性和粒子的器官分布以及心肌毒性进行观察,为其安全应用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注射用的Fe3O4纳米颗粒的平均粒径为9nm,反晶尖石结构。纳米粒子在盐溶液中的稳定性较差,而在高纯水中及含蛋白的溶液中稳定性良好。在急性毒性实验中,小鼠尾静脉1次注射后,LD50为163.60 mg/kg,LD50的95%可信限为147.58 181.37 mg/kg。死亡鼠表现出明显的乏氧体征,可能因呼吸衰竭而死。纳米粒子可分布于全身各器官,主要分布在肺、肝、脾,并可能经肝脏排除。病理学观察表明,纳米粒子对心肌和肾脏产生损害作用,且出现心肌的损害作用较肾脏早。心肌毒性实验中,纳米颗粒1次注射后的不同时间内,小鼠血清LDH、AST的活性下降, TIBC含量增高,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酶ATPase活性下降,心肌产生脂质过氧化损伤,心肌细胞发生凋亡,与凋亡密切相关的蛋白表达增加。综上所述,在本实验条件下,未经包覆的Fe3O4纳米粒子经静脉注射后可对心肌产生损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