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跨江大桥是重构沿江区域交通地位,缩小两岸发展差距,全面提升跨江融合发展,提供历史性发展机遇的重要交通基础设施支撑。跨江大桥的建设,及其连接江河两岸的公路、铁路、轨道交通等综合交通网络格局的整体改善,在缓解过江交通需求压力,提升区域交通地位的同时,整个沿江区域在经济与技术发展条件支撑与社会需求条件下,从江河单侧转变为双侧发展,进而迅速进入全面拥江发展阶段,促使江河两岸一体化协调发展,并促进江河两侧平行发展的城镇轴趋于融合,不断调整与构筑城市合理形态体系格局。本文以江阴大桥和苏通大桥为研究对象,在沿江十市、区研究区范围内,基于1990、2000、2008和2015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借助ArcGIS、Excel等软件,通过统计分析、空间分析方法,从时空演变角度,对沿江岸线15km非等间距缓冲区、沿江阴大桥连接道路G2高速/沿苏通大桥连接道路G15高速15km非等间距缓冲区范围内研究跨江大桥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程度,同时对沿江十市、县(区)城区各象限方位重心转移、扩张强度进行分析,并对沿江城市发展演变模式进行分类探讨,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结论与展望。研究结果表明:1)江阴大桥建成后,长江北岸/南岸沿江岸线3km/2km内为主要辐射影响域,建设用地转移区在北岸以“点”状、小“块”状集中于江阴大桥桥头堡等沿江岸线区,在南岸则由分散“点”状向沿江“团”状聚集;苏通大桥建成后,长江北岸主要影响域拓宽为沿江岸线4km,南岸沿江影响域并不显著,建设用地转移区在北岸苏通大桥西岸线成“片”状分布,江阴大桥两侧断裂型“带”状分布,在南岸苏通大桥桥头堡处为大量分散性小块“团”状分布,江阴大桥桥头堡处已成“片”状分布。发展较弱的北岸受跨江大桥建设影响更显著,南岸主影响域集中在主城区扩散区。2)江阴大桥建成初期,长江北岸G2高速0-3km、南岸4-6km邻域范围内受辐射影响作用较为显著;江阴大桥建成后期,北岸受较强持续性辐射影响作用,0-4km高速邻域范围最为显著,呈“轴”向聚集辐射作用格局,南岸受其影响程度减弱,辐射作用主要为城镇中心“块”状发展与沿长江岸线“条”状发展。沿江岸线开发影响强度高于道路辐射影响作用。3)苏通大桥建成后,长江北岸G15高速0-3km、南岸0-2km邻域范围内为主要影响域,北岸有轻微“轴”向聚集辐射作用趋势,但两岸主影响域位于主城区扩张边缘区及沿江岸线地带,辐射影响作用主要为城镇中心“块”状发展与沿长江岸线“条”状发展,道路影响效果相对较不明显。4)江阴大桥建成后,靖江建成区拓展方向受江阴大桥引力作用最为显著,江阴、张家港次之。苏通大桥建成后,南通市区与海门受苏通大桥影响最为显著,常熟、太仓次之;靖江、江阴、张家港建成区拓展受江阴大桥引力作用相较江阴大桥建成初期进一步增强。靖江、江阴、张家港、南通市区、海门、常熟、太仓七市、区受跨江大桥功能辐射影响较大。5)受江阴大桥与苏通大桥的影响,江阴及靖江市属于互补性城市联合跨越演化模式,南通市区属于城市单核心扩张演化模式,张家港市、海门市、常熟市、太仓市属于沿江岸线新增长极发展演化模式。6)跨江大桥对沿江区域影响程度受跨江大桥数量与分布,开通时间长短,所连交通路网发展,城市发展水平差异,沿江城市发展中心距离江河、跨江大桥远近,沿江城市接壤城市经济辐射能力强弱等多重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