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1探讨比较中医与佛教的调心方法所依据之理论。1.2探讨比较中医与佛教之调心方法。1.3探析未来二者整合之可能性。方法:本论文属于文献分析法,透过中医与佛教调心方面之古今文献作比较研究。成果:佛教是一种信仰,而中医是一种医学。这两者要作比较,有基准点的不同。然而他们相同之处都是在于具有调心的部分。因此,本研究即在此共同点上来作比较。有几点的结论:3.1中医与佛教调心理论之比较中医与佛教调心理论之比较发现:佛教所谓的贪嗔痴三毒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每一项都和中医的七情有许多的连结和关系。中医七情与佛教七情也是如此。情绪是会互相感染,因为一种情绪会连结到另一种情绪,它会来来回回、反反复覆。有时候一个情境来了,却是数种情绪一起生起。就佛教而言,种种的烦恼就跟着生起。因为人有种种情绪,人的情绪很复杂。所以人是一个很复杂的生命体。这就是构成了所以人在这种复杂的情绪当中,人的身体都常常的一再的受到这些情绪的影响。情绪纠结、情绪复杂、情绪时隐时现、情绪或强或弱、情绪或好或坏、情绪不断地来来回回、情绪或前或后、情绪持续的时间或长或短。复杂的情绪就造成人类的种种心理疾病!每个人的情绪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所以人的情绪和表达方式无比的复杂。这些种种情绪的发展,有正向有负向,都夹杂在一个人的身上。所以调心应该是治标又治本,调心不是只有一时,应该作长远的练习。调心不是只有一世,应该是生生世世的累积成果。一般的医药只是一时的治标,情境来的时候,情绪又再度生起,可是外在的情境是没有办法完全的掌控,因此人的调心,是需要从自我来调起,才有能力去真正让一个人的身心健康起来。3.2中医与佛教调心方法之比较调心的方法有多种,就中医而言不外是采用药草、针灸、拔罐、气功、食疗、耳穴贴压等种种方式。当然在医院里面所采用的方法就没有这么多种,尤其在台湾是受到一些限制的。但是在个人自我的调养方面却有很多可以使用的,譬如穴位的按摩、练练气功、打打太极拳,或者清晨到公园里面去欣赏大自然,这个都是中医的调养方式。佛教里面也有这些方法:如在林子树木底下参禅打坐,打坐后起来经行、跑香、练练功法。这些总加起来就是在调心方法上的比对。纵使现代的佛教,并没有像在原始佛教时代,结合了印度的医学。但是现在佛教的发展,尤其在台湾,并没有属于佛教自己的医学,而使用医药。如果有的话,是结合现代医学在进行。所以这个部分就是古代跟现代的不同。本论文虽然比较着眼在精神疾病方面,但是佛教对于日常的放松、降低焦虑、平静心情,其实也有很好的成效。只是本文在探讨佛教跟中医的调心方法的比较,因此这方面着墨较少。中医是他力的治疗,佛学是自力的净心。一种是医学,一种是生命的认知,在基本的比较上是有某种的差异性,然而相同之处都是调心,都有调心的理论和方法。只是他们的根本立足点是不大一样的,因此衍生出来的治疗方式就会有不同了。在二者之方法上,共有七点发现:中医是一种治疗方法,佛教是一种解决烦恼的办法。中医是一种医学,佛教是一种生命科学。中医是一整套的疗方,佛教是一整体的全方位医学。中医理情顺气,佛教治心明性。中医与佛教语言有差异需沟通。中医他力治疗为主,佛教自力调心为要。中医以疗愈心理疾病为目的,佛教以断除烦恼解脱生死为目标。3.3中医与佛教调心方面整体性之比较中医跟佛教毕竟是两种不一样的学科,由于彼此的目标、方法的不同,因此会造成比较上的困难度。譬如一个是医生,一个是传教士、宗教师,这两者本质是不同的,但是他们在互相参照的时候会发现有一些相同之处。相同之处如下:第一、都是调心,都是为了让人的心理更加的健康。这一点在根本上是彼此都可以互相的认同的,只是方法的不同罢了。第二、都是逐步渐进的方法。因为中医调心他会也从身体方面调起,而身体的疾病若是长期性的,可能会产生情绪上的烦闷、胸闷这些现象。然而这些现象的调整也不一定马上吃药马上见效,而是需要一点时间。至于佛学方面,可作之前之后的比较,学佛前学佛后,或者参加某个法会前,参加某个法会后,这样子的互相的比较,就可以看出一个人心情的差异,心情的调整。所以,如果中医用吃药的,佛教就是用法会、诵经、持咒作为药方。如果中医是讲究运动、亲近大自然,那么在佛教里面,也会有所谓的打坐后的经行、走路、跑香,以及在树林之中或者风景优美宁静的地方静坐。这就是佛教的方法,虽然没有说它是一种药方。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都是从心开始修练,都是从根本的烦恼开始着手,因此,当一个人开悟的时候,气脉也随之畅通了。中医作为医治人的一种调心方式,基本上而言,还是相当不错的。只是当对于一个人的认知,没有能够深入到生死的根本问题的时候,中医的疗法就偏向于处理一时的问题,而非根本的彻底的治疗。这也就是两者的基本差异点。至于真正的心理疾病的治疗,中医还是有它的优点,因为它能够对症下药,实际的帮助一个人,实际的让一个人情绪稳定下来。佛教的方式除了自力为主之外,还是会可以有一些他力的协助。人类在生活上,已经给自己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譬如:肚子痛了找医生,鞋子掉了找卖鞋子的人,车子坏了要找修车厂。可是唯独在“心”事上,却不是那么的容易。因为人心很复杂,人心千变万化,从早上到下午可以有很多的情绪出现。所以如果从中医的观点来看把气脉调好了,紧接着就心平气和了。如果一个人心平气和了,他的脉象自然稳定,身心相依,这也是中医的殊胜之处!就佛学这一方面,由于不使用药物,因此比较着重在自我的心性的认知跟体验。比较起来,佛学就治一时之病的医药方面,也可以跟中医做个整合。而对于长久的生命的生死轮回问题,却需要佛学来解决。因此,两者之间如果做一个整合何尝不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再者,中医可以协助一个人调身调心,佛学可以帮助一个人长养智慧跟慈悲,这样的搭配也是很理想。佛教与中医,中医与佛教两者可以相辅相成。因为中医是针对疾病做治疗,佛教是针对烦恼作处理。中医治疗人的一生的当中可能会有的心理状况,而佛教是处理生生世世的生死问题。因此在时间上虽然有所不同,可是处理生死问题的时候,需要医学来帮助人的身心的健康。而处理到身心健康的时候,也不能忽略心灵的提升。因此如果两者做一个整合,可以对人的作全方位的关照。不只是照顾到身体,不只是照顾到心理,还照顾到人的灵性成长,这会是一个全方位的一个治疗的方式。结论:中医与佛教在调心方面可以互辅互成,二者整合更能解决人心的困扰。现代医学应该朝向整合的趋势,整合身体、心理、灵性成长三方面,而不是只局限在用药来治疗心理的疾病了。因为心理的疾病,心理的症结有时候不是只有药物可以处理的,还要结合心理的咨询,心理的治疗,这也就是为什么也需要把佛教的方法用进来。譬如佛教的观心、观念头、念佛、持咒、禅坐等等,这都是很好的调心方式,真正处理到心理症结的方法。中医这一方面就显得比较缺乏,这也是中医可以纳进其他学科、其他的治疗法之处。现代的中医的走向,应该朝向一个整合的趋势,把佛学纳进来,然后把自然医学、精神医学也整合进来,如此这般才能够让中医走出一条现代的道路。而佛教也因为整合了中医的疗法,对于一个人的修心养性来讲都会有很好的加乘作用。至于自然医学的发展如同虹膜学、花精疗法、前世疗法,这些都是很好的调心的方法,如果将来有朝一日能够有一个医院愿意把这些方法都纳进来,将可以造福许多的人,这也是很值得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