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族企业的经营,无法游离于因“家族”而形成的“亲属关系”之外。传统的壮族社会是一种所谓的熟人社会,亲属关系对壮族人的社会有着深刻的影响。尽管这种影响会随着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有所改变,但由亲情所结成的经济组织形式,即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似乎也依然不容小觑。本文聚焦于一个壮族人经营的家族企业——S厂的亲属关系与生产模式研究。S厂位于“壮乡”广西武鸣,其老板和工人皆为壮族人,而老板的亲属们又在生产的各部门担任着重要职位。作为一个家族企业,工厂中不仅有着因血缘、姻缘、地缘结成的亲属关系,还存在着因共同劳动而形成的虚构的亲属关系。基于这些亲属关系而形成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渗透进了工厂生产模式的方方面面。亲属关系的结成意味着人与人之间产生由“亲情”所带来的权利和义务。S厂中亲属关系的维系和扩大使工厂中的人紧密团结成一个能够对抗外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的集体。斯科特(James C.Scott)《农民的道义经济学》已说明,人的经济活动并非一味追求效益最大化。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发展阶段中的群体各自遵循着一套“道义观”,S厂的老板和工人也不例外。一方面,受壮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在生产活动中,老板和工人习惯以“情”处事,以“情”待人,并非凡事皆以“利”字当头。另一方面,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降低生产成本,老板主动为工人营造宽松的生产劳动氛围,提供生活上的便利,以此换来工人的忠诚,以及工作中的尽心尽力。“模糊不清”的分工形式正是“亲属”在家庭生产中“互帮互助”形式的延伸。与资本主义企业不同,S厂作为一个壮族家族企业,老板和工人在生产活动中,遵循着以亲属关系为基础的“道义观”,双方由此形成了“互助”的劳资关系,共同维护着“家”工厂的生产模式。S厂中老板、亲属员工与非亲属员工三者共同遵守着“有难同当”、“知恩图报”和“一视同仁”的“道义观”,而老板作为壮族家族企业的企业主,则遵循“人情第一”的企业生存原则,其某些行为不以追求收益最大化为目的,看似违背常理,实际是为适应外部环境所做出的理性选择。“家”工厂是老板和工人为了形成一种比劳资关系更为稳定的关系而建立的,对“亲属关系”的重视和运用,正是他们面对市场经济复杂环境所选择的一种生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