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语文课程最重要的关键词——“语文”,对其内涵与外延的界定,既关系到语文教育目的和任务的确定、语文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也是指导语文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有什么样的语文观就有什么样的语文课程观、教学观、教材观。解决语文是什么的问题是语文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但这至今仍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它之所以成为问题,并非由于它没有答案。恰恰相反,是由于答案太多,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论文首先从纵、横两个纬度,分别以作为汉语的一个普通的词的“语文”和作为课程名称的“语文”这两个不同的视点,对“语文”的源流以及人们对“语文”的阐析进行梳理,并进行初步的排比、评析。作为汉语的一个普通的词,“语文”主要有“语言文字”、“语体(白话)和文言”、“书面语或文章”、“口头言语作品和书面言语作品”等涵义。而作为课程名称,“语文”则至少有“语文就是语言”、“语文就是言语”、“语文就是语言文字”、“语文就是语言文学”、“语文就是语言文章”、“语文就是语言文化”、“语文就是书面语”、“语文就是口头语和书面语”、“语文就是用语言表述的文化”、“语文就是‘一语四文’”等十几种答案。 本文从追问基础教育为何设置语文课程开始,论证了语文课程是母语教育和文学教育的复合这一观点。语文课程不是母语教育和文学教育的混杂、混合、混同,各自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为,母语教育和文学教育基本上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它们具有不同的性质、目的、任务和知识体系。两者不能混教,胡里胡涂地将两者搅在一起的做法实不可取,必须改变。不管语文课程在实践中能否分为语言、文学两门课程,或是一门课程两种课本,或是一门课程一种课本两条线索,语文教师对此必须有清醒的意识。 母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在宏观上,就是要强调理解和运用母语的知识和技能对中小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正确、有效的交流能力,达到理解和运用上的“自治”,为他们学习其他课程和终生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要重视渗透在其中的价值观教育和儿童精神的发展,培养学生对母语的感悟能力和热爱母语的感情,从而丰富学生的心灵,也就是通过“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