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是我国重要的水产经济虾类。但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水域环境日趋恶化,其病害愈来愈严重,特别是细菌性疾病,发病率高,危害较大。2010年8月,江苏省高邮市罗氏沼虾某养殖池塘出现突发性病害,病虾体弱无力,游离岸边,出水不久即死亡,造成重大损失。经本实验室初步分析和研究,确定该致病原是螺原体(菌株MR-1008),暂定命名为罗氏沼虾螺原体。螺原体是上个世纪70年代发现的一种微生物,广泛寄生于昆虫和植物体内,有些具有严重的致病性,目前正式命名的螺原体有38种。螺原体的特征主要有五点:滤过性、螺旋性、运动性、无细胞壁及可在人工培养基中生长。为进一步证明高邮市患病罗氏沼虾致病原为螺原体,我们运用目前国际公认的微生物种类谱系分析金标准—16S rRNA基因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鉴定,发现其与非凡螺原体(Spiroplasma mirun)的16S rRNA基因有98%以上的相似性,之后,我们又通过病理学、病原微生物学和科赫氏法则的验证,明确其为螺原体类病原微生物。这是继河蟹、克氏原螯虾和南美白对虾后又一次在水生甲壳动物中发现螺原体病原,也是首次在罗氏沼虾中发现的新型病原。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致病机理及生物学特性进行深入研究。中华绒螯蟹螺原体(Spiroplasma eriocheir)是首个在水生甲壳动物体内发现的螺原体类病原微生物(GenBank登陆号:AY920929),它可以引起河蟹“颤抖病”,15天内死亡率高达100%,而用罗氏沼虾螺原体回感河蟹也可导致其发病并出现颤抖症状,且死亡率也高达100%,但周期较长。同时,用中华绒螯蟹螺原体回感罗氏沼虾发现,30天内死亡率仅为54.2%,而用罗氏沼虾螺原体回感罗氏沼虾,30天内死亡率达83.3%。这些结果表明,从不同宿主分离得到的螺原体有不同的感染强度或者宿主对螺原体感染有不同的反应,两种螺原体的致病性存在一定差异,对螺原体而言,中华绒螯蟹比罗氏沼虾更敏感。此外,用罗氏沼虾螺原体多抗和中华绒螯蟹螺原体单抗7C8进行ELISA检测及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未能明显区别两种螺原体。通过对罗氏沼虾螺原体生长特性的研究发现,罗氏沼虾螺原体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在最适温度下达到对数期的时间为24小时,最适pH值为7.2~7.6,最适盐度为0‰~1‰。药敏实验结果表明,氧氟沙星、克林霉素、克拉霉素、呋喃妥因、米诺环素、诺氟沙星、左氟沙星、四环素、麦迪霉素对罗氏沼虾螺原体有高度抑制作用。以上研究综合说明:高邮市患病罗氏沼虾致病原为螺原体类微生物,但不同寄主来源的水生螺原体菌株对于不同的宿主具有不同侵染能力和毒力,推测可能是水生螺原体在不同寄主之间存在变异和寄主选择压力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