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绿色发展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ula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色发展作为新时代的发展主题,是追求质量而非数量,追求效益而非效率,追求集约而非粗放的高质量的科学发展模式。乡村作为中国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拥有独特的自然生态基础和人文底蕴,乡村绿色发展是重新认识乡村价值的时代选择,也是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更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现实选择,而衡量和识别乡村绿色发展的理想差距、进程效度和影响因素,对解决乡村发展的瓶颈问题和生态文明短板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在相关文献归纳梳理评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学科交叉方法对乡村绿色发展的理论基础,测度指标体系,测度方法建模以及影响因素相关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尤其以陕西县域乡村为例,探寻了影响县域乡村绿色发展的动力因素、阻力因素及内生关联关系,为陕西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提供参考。论文主要结论有四个方面:第一,构建了乡村绿色发展的四能力测度指标体系。论文在人与自然生态和谐理论、人文发展理论、复杂巨系统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了乡村绿色发展的内涵特征、运行机理和作用机制,基于此从系统能力需要视角解构乡村绿色发展核心要义,实现了对乡村绿色生产能力、乡村绿色保有维持能力、乡村绿色生活质量提升能力、乡村公平机会获得能力的衡量测度标准矩阵的建构。尤其运用系统聚类法提取核心测度指标,并运用认知盲区的距离测度模型赋值指标权重是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二,构建了乡村绿色发展的水平、效率、潜力测度模型,实现了测度方法的创新。在克服多属性决策度量问题的公平性和多属性目标决策问题的归一性方面,论文把几何加权平均法和投入产出比率法相组合构建了乡村绿色发展水平的测度模型;将偏微分推导法应用于乡村绿色发展分析,揭示了水平与效率的内在联系,发现效率是水平在四维度方向偏导数的算数平均值;用数值拟合法模拟乡村绿色发展的水平,逼近最优拟合函数构建潜力测度模型,并用Pearson系数、拟合优度和截断误差对测度方法的合理性进行了检验。第三,构建了包含单位能耗GDP、互联网普及度、公路密度影响因子的乡村绿色发展水平内生结构关系模型。论文通过对C-D生产函数的逐步拓展建立计量模型,并运用加权最小二乘回归法估计联立方程组的弹性系数,研究发现:单位能耗GDP和公路密度对乡村绿色发展水平呈负向影响,且单位能耗GDP影响程度大于公路密度,互联网普及度呈正向影响,表明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对乡村绿色发展有促进作用。其中通过C-D生产函数的扩展构建乡村绿色发展水平的影响效应模型并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实现弹性系数求解,是论文的创新之处。第四,陕西县域乡村实证分析发现:(1)水平呈继起性和反复性的特点。2000-2017年陕西58个县域乡村绿色发展水平整体表现出幅度微小横向S状波浪起伏,且大部分县域乡村趋于平稳。连续18年动态测度结果显示处于高水平(RGDlevel≥0.92)和较高水平(0.90≤RGDlevel<0.92)县域逐渐减少,处于中水平(0.87≤RGDlevel<0.90)县域基本持平,而处于低水平(RGDlevel<0.87)县域逐渐增加,同时,水平贡献度排序为:乡村绿色保有维持>乡村绿色生产>乡村绿色生活质量>乡村公平机会,表明乡村绿色保有维持能力对乡村绿色发展水平的贡献最大。(2)效率表现正向提高和反向倒退交替变化特点。效率贡献度排序为:乡村绿色生活质量>乡村绿色保有维持>乡村公平机会>乡村绿色生产,表明乡村绿色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乡村绿色发展效率的贡献最大。(3)潜力未来五年大部分呈下降趋势,只有佛坪、平利等9个县表现上升的特点。潜力贡献度排序为:乡村公平机会>乡村绿色生活质量>乡村绿色保有维持>乡村绿色生产,表明乡村公平机会获得对乡村绿色发展潜力的贡献最大。(4)实证结果表明国家政策对乡村绿色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其中佛坪县的环境保护制度和技术服务政策,子洲县山区精准扶贫政策都证实了测度结果。(5)陕西省乡村碳排放与乡村绿色发展还存在耦合现象,减少碳排放任务还很艰巨。运用加权最小二乘回归法估计参数发现,碳排放与乡村绿色发展水平呈负相关,且每增加1%的碳排放,乡村绿色发展水平降低0.04315%,进一步模拟预测发现,碳排放只有降到现有水平的20%以上,乡村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用散点图拟合发现,当乡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一定值后,碳排放减缓,表明大幅度减少碳排放以及创新乡村经济,使村民收入增加,有利于提升乡村绿色发展水平。
其他文献
当今世界,尤其是巴基斯坦,正面临着巨大的动乱和混乱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巴基斯坦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几十年来,巴基斯坦常发生宗教、政治、越境、宗派、民族主义和种族武装冲突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最显著的原因是其社会的解体。在这样的情况下,教育是终止不同地区间仇恨、歧视和偏见,从而促进和谐的唯一手段。因此,在巴基斯坦,和平教育必须着眼于解决这些冲突的根源,如,以种族、阶级、种姓和教派为基础的分歧。要改
科特迪瓦自开始实行商品出口以来,农业政策可以算是经历改革次数最多的政府决策系统之一。科特迪瓦的农产品市场以可可,咖啡,棉花和腰果等为主导出口产品,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科特迪瓦的农产品市场偶尔会进行短期的暂时调整。自科特迪瓦实现国家独立以来,政府就对可可市场进行规范的监管,以保障政府的出口收入。可可占科特迪瓦全国出口收入的50%以上,对国家投资有隐性的影响。1960年至1978年,科特迪瓦在独立后第一
河中地区是连接唐代两京的纽带,河中府的设置时间仅次于京兆府和河南府,河中镇也是安史之乱期间在内地最早建立的一批方镇之一,反映了唐政府对河中地位极为重视的态度。学术界对于河中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盐政、历史地理、文人交流等方面,对唐代河中镇与中央的政治、军事、经济关系研究极少,对五代时期其与中央的关系则未见有人涉及。唐五代时期的河中镇作为一个与中央关系密切的近畿藩镇,在这一历史时期具有特殊的地位,对其进
自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后,丰富多彩的西域文化随之传入中原地区,从而对中原地区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广泛影响。到了唐代,盛唐时期西域文化的盛行使得西域成为此期诗歌书写的重要题材之一。本文以唐代诗歌中的西域书写为研究对象,对其内容、特点、情感意涵、价值意义等方面进行全面解读,以期从诗歌书写的角度来认识唐代诗歌中的西域形象,并通过与史籍、图志以及其他文学体裁的对比来凸显出唐代诗歌西域书写的独特价值
普通高中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普通高中体育教学对于保障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深度教学是基于知识的内在结构,旨在让学生从符号学习走向学科思想和意义系统的理解与掌握,深入认识和体验知识背后蕴含的方法、逻辑、思维、意义,实现知识丰富价值的教学。在“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落实体育核心素养的现实需要下,深度教学为普通高中体育教学带来了新
新疆曲子,民间称“小曲子”“曲子戏”,是新疆地区唯一用汉语演唱的地方曲种、剧种。新疆曲子自清末民初形成至今已流行有年,是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曲艺艺术,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不少文艺工作者和艺人收集了大量曲子唱本,也有一些戏曲界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不过,将其剧本唱词作为语言学研究对象并运用语言学理论研究的尚不多见。戏曲是一门表演艺术,也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是
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历史,传统经济国家转变为现代化国家并非一帆风顺,除了日本、韩国等少数国家成功迈进发达国家之列,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长期并存先进的、现代化的城市经济与落后的、传统农业经济,无法实现二元经济结构的成功转换,成为现代化国家。中国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城乡经济差距产生的失衡现象和社会矛盾也越发凸显,分析城乡经济差距的深层次原因,探讨城乡融合发展的思路是新时代面临的重要课题。经
人类社会发展已经历了对自然顶礼膜拜的原始文明阶段、改造自然的农业文明阶段和征服自然的工业文明阶段,当前正迈步于遵循自然的生态文明阶段。在每个社会文明发展阶段,人们的精神生产能力对社会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不断地改变着社会发展的模式。从手工时代、机械化时代、信息化时代到现今的智能化时代,每次社会发展模式的改变,都存在着科学技术变革的巨大推力。每次精神生产能力的提高在推动社会的巨大进步和发展
任何一部文献,尤其是学术文献,其在学术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利用与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界对该文献学术价值的接受与认可,文献的价值是文献得以流传“动力”所在。《隋书·经籍志》(以下简称《隋志》)是继《汉书·艺文志》之后的第二部史志目录,其著录范围基本涵盖了唐前的典籍,反映了唐前的学术发展与文献流传的情况,故可以将《隋志》视为一部以文献为记载对象的反映汉唐之间学术发展变化的学术史著作。清代是我国传统
本文将《史记》中的民族史传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史记》民族书写的形成、书写方式以及形成原因。通过对民族史传史料的分析,归纳总结出司马迁对各种资料的借鉴,分析民族史传的史料来源情况,并探寻《史记》民族书写对后世史学与文学的影响。本论文分为五章。第一章,“《史记》民族书写的史料来源”。司马迁在《史记》中首次设列六篇民族史传,在当时的社会情境和新的认同体系下,构建了有关少数民族的系统性知识。《史记》民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