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敏感理论的本土化研究

来源 :河北经贸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ido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播日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不同文化间的传播活动、交际活动愈加频繁,跨文化传播研究解释了世界各文化间的社会关系及交往行为,为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传播提供了基本理论和实践策略。研究文化间的交际活动是跨文化传播学科中的重点,跨文化敏感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是实现有效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条件,也是理解和接受文化差异的积极动机。作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方面、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概念,跨文化敏感问题自然越来越成为被关注的热点。然而现今跨文化敏感理论模型、测量工具多立足于西方文化,运用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研究对象身上,会出现诸多不适应的情况,故进行跨文化敏感理论模型的本土化重构十分必要。本文以跨文化敏感理论为研究对象,以国内外跨文化传播诸领域对跨文化敏感理论的运用现状、相关本土化理论为研究背景,回顾国内跨文化敏感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中存在的诸多不适应问题,并借助中国文化基因,发掘跨文化敏感本土化的可能性,从跨文化敏感的理论模型、测量工具两方面入手,力图建构适合中国文化的跨文化敏感理论。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溯源、梳理跨文化敏感本土化的理论基础,对什么是本土化、为什么要进行跨文化传播的本土化,以及跨文化传播能够借鉴的本土化理论进行解释与阐述,对跨文化敏感的定义与理论模型、跨文化敏感度的测量工具进行总结与介绍,这些构成了跨文化敏感理论本土化的理论基础;第二,论证跨文化敏感理论模型本土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从中国文化语境中寻找影响跨文化敏感问题的文化要素,揭示了“中和”、“忠恕”等思想影响下的交往观念对中国人跨文化敏感度的影响,据此综合陈国明的跨文化敏感六要素及DMIS模型,尝试对跨文化敏感理论模型进行本土化的阐释与重构;第三,国外跨文化敏感量表在国内应用时,存在可信度不高、影响不显著等问题,需要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对国内应用较多的、测量跨文化敏感度的ISS量表进行本土化调适,并尝试初步构建中国跨文化敏感度量表。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探讨如何进行跨文化敏感理论模型的本土化重构以及跨文化敏感度量表的本土化调适,以期能够对跨文化敏感理论进行合理整合。通过搜集、整理与总结国内学者对跨文化敏感理论的运用现状及对中国文化基因的探寻,运用定量、定性分析的方法,从概念上重新阐释西方学者提出的跨文化敏感理论模型,剖析影响中国人跨文化敏感度的因素及跨文化敏感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轨迹,分析国外跨文化敏感研究工具的适用性,立足于中国人的思维特质与交际习惯,构建适合中国人的跨文化敏感量表,尽可能全面挖掘跨文化敏感理论本土化的可能性和实践策略。
其他文献
在我国,落实贯彻垃圾分类是践行节约资源与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必要任务。近年来,“垃圾围城”对城市垃圾处理及发展可持续型社会造成了严峻危机,这一社会现实加强了由政府主导的传播工作的紧迫性。基于垃圾分类传播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以及当前该领域内传播学研究的缺失,本研究拟通过探讨政府垃圾分类传播策略及其效果,在助力政府完善传播策略的同时,填补现有研究缺失。本次研究以厦门市垃圾分类传播工作为样本案例,采用质
相对单一传统的混合、充氧、生态浮岛技术,太阳能混合充氧-生态浮岛集成修复技术,是一种投资少、能耗低、效率高,无二次污染绿色净水技术。采用理论分析、模型中试和现场试验
1外部环境管理外部环境管理的好,就可切断外来传染病原,减少鸡只发病机会,这就要求饲养者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1舍外无垃圾、鸡粪、杂物等。
碳纳米管(CNTs)因其超强的模量和强度成为复合材料增强的首选填料。然而,碳纳米管与基质之间差的相容性限制了其在复合材料中的广泛应用。对位芳纶(PPTA)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