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城市湿地公园是连接人与自然湿地的主要载体,它的建设已成为有效保护湿地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对城市湿地公园进行开发建设的过程中,缺少科学系统的方法,盲目的开发利用会打破湿地生态环境的平衡。如何根据湿地的独特性,对城市湿地公园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及规划,在保护自然湿地及社会经济资源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开发利用,实现湿地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如今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重点。本文以柳梢堰湿地公园为例,从自然生态、社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湿地公园是连接人与自然湿地的主要载体,它的建设已成为有效保护湿地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对城市湿地公园进行开发建设的过程中,缺少科学系统的方法,盲目的开发利用会打破湿地生态环境的平衡。如何根据湿地的独特性,对城市湿地公园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及规划,在保护自然湿地及社会经济资源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开发利用,实现湿地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如今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重点。本文以柳梢堰湿地公园为例,从自然生态、社会经济两方面选取出10个土地适宜性评价因子,通过层次分析法的相关理论、专家打分法的评测统计数据构建柳梢堰湿地公园土地适宜性评价体系,确定各评价因子所占权重。利用地理分析技术,分别对确定的评价因子进行空间图像分析,将每个评价因子图像按对应权重进行叠加,确定柳梢堰湿地公园土地适宜性评价综合分析结果。根据最终结果,同时借鉴国内外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经典案例,更加科学合理的对柳梢堰湿地公园进行规划设计。通过土地适宜性评价,将公园分为适宜区、中度适宜区、中度不适宜区、不适宜区四个部分,分别占公园总面积的42.39%、33.45%、13.73%、10.44%。在规划设计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规划设计:适宜区是公园内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生态敏感性较弱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湿地公园外围。这一区域人流量较大,在规划设计时,作为管理服务、宣传展示、休闲活动用地,为游人提供导览、餐饮、娱乐、休息设施。中度适宜区是生态敏感性较低的区域,可以进行适当的人工建设。因此在规划设计中,适宜区作为湿地公园中的动区,在保护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增强公园与游人的互动,主要为游人提供观赏、体验的场地。中度不适宜区作为不适宜区的过渡区,生态系统比较完整,生物种类丰富多样,生态敏感性较强,有良好的自然景观。这一区域作为湿地公园的静区,以保护和修复为主,控制游人数量,减少游人对环境的干扰,主要作为保护、观赏、展示、科普用地。不适宜区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敏感性较强,容易受到游人干扰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靠近水域的区域。对于这一区域进行重点保护,建设必要的养护管理所用的人工通道,限制游人进入。
其他文献
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同时由于城市生活压力过大也引起居民的身心健康问题,各种精神疾病的发病率显著增加,人们迫切需要能够缓解精神压力的有效途径。与自然环境接触对增进健康的益处已得到广泛认可,公园绿地作为城市居民使用最直接,覆盖面较广的城市绿地,对居民身心恢复的复愈意义不容忽视。因此,本研究以复愈性环境的相关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以西安市兴庆宫公园为调研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展不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传承和发展农耕文明的要求,对传统农业景观进行探索研究是传承农耕文化的重要途径。《王祯农书》是我国古代四大农书之一,《农器图谱》是全书最具特色的篇章,其图文并茂的表达既描绘了传统农具的应用场景,又刻画了农业生产相关的田园风光和饶有趣味的农家生活,为研究乡土景观元素提供了宝贵资料。本研究以《农器图谱》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归纳总结等方法,从“自然景观”、“农业生产景观”、“农民
后工业革命时期人们大量涌入城市寻求美好生活,快速地城市化使得高楼无序蔓延、历史文脉断裂、景观破碎化、生态环境恶化、空气污染、地域景观特色缺失等一系列城市问题接踵而至,同时人们对宜居环境的需求也更为迫切。如何缓解“快节奏”和“慢生活”的矛盾,加强与自然的联系逐渐成为现代城市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土地资源极其短缺的城市高密度区,微型绿道作为连接社区与自然生态的媒介被频繁使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快”与“
城市滨水区域建设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部分,在进入现代化社会以后,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景观生态理论的不断发展,滨水景观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也日益重要。如今,滨水景观质量的优劣,已经成为评价一个城市经济,文化,环境等多项内容的重要指标。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成为了滨水景观建设的重要推力。在这种形式背景下,为了建设丰富多彩的滨水景观,本文以山西省运城市官道河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景观文化概念与内涵,规
我国正处于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当中,随着城镇化率不断攀升,城市人口负荷增加,建设用地日益紧张,城市生态环境也面临严峻的考验。城市公园作为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具有生态保护、优化环境、休憩娱乐、防灾避难等重要功能,对居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在构建完善的城市公园系统及其评价体系方面尚欠缺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仍需借鉴先进国家的理论知识并不断探索本土化路径。本研究采用了实地调研法调
乡土景观不但有着独特的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景观风貌,而且还包含着当地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人文景观资源,其中绝大部分具有很高的保护和研究价值。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乡土景观的开发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乡土景观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合理的乡土景观应用,能够使得当地旅游文化具备独特的气质,成为撬动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支点。因此探索乡土景观科学的设计方法、设计内容、遵
近年来乡村旅游在全国建设的如火如荼,同时越来越多的学者们开始重视乡村旅游的相关研究。但由于乡村本身的复杂性和乡村数据可获得性,研究具有一定局限,同时对于乡村旅游景观偏好的研究相对匮乏。而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ICT)的不断进步,同时智能设备促进下产生了Web2.0模式。该模式下的用户自主生成内容不仅为乡村旅游相关研究提供了数据来源,同时为精确研究游客景观偏好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因此
在当前我国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城市废弃地的存在不但占用了宝贵的城市土地资源,还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环境、经济问题。随着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与重视,我国城市废弃地改造项目开始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废弃地开始焕发新生,更新重建后的场地不仅为市民提供了户外休闲游憩活动的场所,还为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城市风貌的提升做出了贡献。本文以城市废弃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城市废弃地相关概念的梳理以及整理城市
随着大运河2014年申遗成功,2019年2月,国家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济宁市老运河作为大运河有文化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及传承老运河文化成为城市重点关注的项目之一。本文选取济宁市老运河新城段为研究区,通过梳理“孔孟之乡”的区域文化,依据景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以及景观美学三大理论,借鉴国内外滨水景观优秀案例,对老运河新城段规划主题、总体布局与景观表现展开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是我国传统名贵花木,花型优雅、色泽美丽、雍容华贵、寓意美好,我国自唐宋时期,牡丹就受到大众喜爱。牡丹专类园是牡丹应用与观赏的主要形式,既有利于种质资源保护、新优品种培育、科学研究,又适合休闲观光与科普教育。通过查阅文献与实地调研,本文对植物专类园基础理论、山地植物专类园规划设计方法和牡丹专类园应用形式做了系统性整理,并以此为基础,对河北天宝寨牡丹专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