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效率是教学系统功能状况的反映,是对教学主体在教学活动中为实现教学目标和任务所具备的能力、水平及双方有机配合、协调统一程度的揭示。它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是学生的学习收获与教师、学生的教学活动量在时间尺度上的量度。教学效率的评判主要应从教学时间的配置和利用状况,课堂教学内容的量和质,教学主体特别是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程度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来进行。所谓教学时间的配置,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确定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难点和重点,选择教学方法﹑手段及教学风格,并合理分配各教学时段时间的筹划行为。教学时间的利用率指的是实际学习时间与安排学习时间的比率。而实际学习时间指的是学生专注于逻辑上与学习目标相关联,适合于学生水平的学习活动时间。课堂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中介。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评价应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进行。单位时间内教学内容过多或过少,过难或过易都会影响教学效率。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常常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分析和评价课堂教学效率,一定要考虑学生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状况。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状况的评价应从学生参与教学的意识和行为,参与教学的状态类型,参与教学的程度高低等方面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价离不开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可划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和德育目标。在评价教学效果时不仅要关注集体目标,也要关心每一个学生,特别是优秀生和后进生课堂目标的达成度。另外,对任何一个学科课堂教学效率的评价,还要考虑教学条件﹑课型特征以及教学活动的动态性和生成性。在具体教学评价中,应坚持辨证法,避免教条主义。根据中师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前提是正确的教学观念,提高的关键是师生的有效互动和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提高的保证是必要的教学管理措施。在教学观念中,效率观念和时间道德意识应成为教师师德修养的重要内容。良好教学效率的实现是教师教学劳动中各职业道德观念的基础和核心。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学观是解决中师课堂教学中“教学失控”和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的前提条件。在课堂教学中,要达到教学主体的有效互动,就要实现教师“因学而教”和学生“因教而学”的有机统一;要实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就要运用系统方法对课堂活动进行教学设计。为此,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研究,洞察其学习心理,并根据教学内容,构建科学合理且能体现师范特色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管理中,主要应确立效率评价在教学评价中的地位,以引起人们对教学效率的关注和追求。同时,还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鼓励教学科研,建设一支素质过硬,业务娴熟的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