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科技新方法的不断冲击,人们生活方法发生了巨大变化,具体表现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增强,体现在规划中为人本主义规划理念不断增强。但在前一波城市扩张浪潮中,街道空间成为被遗忘的公共空间,快速的城市建设使街道出现特色缺失,品质下降等问题,最终导致街道缺乏活力。随着人文主义的理念的增强,作为生活容器的街道空间,再次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学界、业界均展开了关于街道及街道活力相关的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如何“以人为本”地进行街道活力塑造成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大议题,同时大数据的分析手段也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手段。在此背景下,本文以街道活力为研究对象,选取南京主城区、老城为案例,从理论研究、实证分析两个视角对南京街道活力进行测度,并对其影响机制进行研究。在理论研究中,本文首先对街道活力的相关研究、理论进行梳理、汇总,明确了本文街道活力的研究视角,确定街道活力的定义及外在活力表征、内在活力构成的内涵,并建立了街道活力评估模型。在实证研究中,本文利用城市空间数据、手机信令大数据、POI大数据建立街道活力研究基础数据库,并基于该数据库进行街道活力测度及机制讨论。街道活力测度中应用手机信令大数据、空间大数据对南京街道活力进行时间、空间两个维度的测度,时间维度测度侧重人活动规律研究,空间维度测度侧重人空间分布研究,并提出街道职能、居住类街道活力区模型、商业商务类街道活力区模型。街道活力机制研究是在街道活力测度的基础上,通过对街道活力外在表征与内在构成的相关性研究,遴选出对街道活力影响较大的因素,并对上文所提出的理论及模型进行再探讨。研究认为:人的行为、感受是影响街道活力的关键因素,分别体现在街道活力表征、街道活力物质构成中,街道活力表征源于人时空双维度的街道行为,街道活力内在构成源于街道对人的被感知力、容纳力、吸引力三个方面。其中,在时间层面,人的街道活动存在“夜间低潮平稳段、早间急升段、日间高潮震荡段、傍晚急升段、夜间徐降段”5个阶段;整体空间层面,街道中人的活动在不同时间段呈现不均匀性,这是由街道周边职能、街道城市职能的差异造成的,具体体现在街道周边开发度指标、街道可达性指标等指标中;重点街道活力区层面,街道中人的空间活动主要集聚于商业商务类街道活力区、居住类街道活力区,这是由街道周边职能、街道城市职能引起的,并且商业商务类街道活力区存在“单活力区形成—单活力区域扩张—多活力区域联合—多活力区域形成”四个阶段,居住类街道活力区由“基本活力+延伸活力区”两部分构成。具体而言,全文结构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阐释了研究背景、研究目标与意义、确定了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同时梳理了研究框架。第二章为理论研究部分,对街道活力相关理论研究、实证研究进行辩证、梳理,基于人的行为感受对街道活力进行界定,并对其内涵进行阐释,具体表现为街道活力外在表征与街道活力内在构成。第三章中基于第二章理论进行了街道活力测度与机制研究模型建构,明确了研究范围、研究数据。第四章为街道活力测度,包括基于南京主城数据的的街道活力时间维度测度、基于南京老城数据的街道活力空间位的测度,并进行了相关模型建构;第五章为街道活力机制研究,在第四章的基础上对街道活力表征、街道活力内在构成进行相关性分析,挖掘影响街道活力的关键要素,并对上一章模型进行再阐释。第六章为本文主要结论、创新点及不足之处。总体而言,本文尝试了运用手机信令大数据、空间大数据、POI大数据,从人的行为、感受出发建立街道活力量化评估模型,挖掘影响街道活力的关键因素,对城市规划中街道活力研究部分有一定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