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照研究《老人与海》张爱玲、余光中、吴劳译本的语言风格。三位译者的语言对比鲜明,且三种风格在现代中文文学语言中有代表性。本文从选词、句法两个层面对照分析三个译本的语言风格,并从译者的美学、意识形态、文化观念角度分析语言风格的成因,发现余译的语言在美学上体现了他将传统诗文的高度韵律化、用语经济的特色引入小说文体;意识形态与文化观念上,他同中国语言、文化传统亲近。张译在美学上注重流畅,文体书面化,不归化也不过度异化;意识形态与文化观念上,与中国传统、普罗思潮、西方技术文明均保持距离,与现实种种均有疏离。吴译选词普罗化,文体口语化,但欧化句式较多,在美学上是一种矛盾文体;文化与意识形态方面,既反映了社会主义普罗意识形态对他的影响,又反映了八十年代注重外国思潮的风气下,他从旧日的政治所施加的意识形态中获得的自由。本文还从译入语文化的角度,分析了三位译者的语言风格所包含的语言特征,实际在近现代中国普遍存在。五四运动以白话取代文言,模仿口语成为书面语的一个追求。然而白话对文言仍有借鉴,或出于口语的不足,或出于对语言传统的重视,有的作者会写出文言化的白话。西方语言对白话的影响体现为欧化句式。并且现代中国文学语言与其说是文学性的,不如说是政治、意识形态式的,政治、社会的考量与压力潜藏在语言风格的背后。本文还将E.D.赫希的阐释学理论引入翻译分析,指出译者所意向创造的语言风格与读者所识别出的语言风格间存在距离。因此,同一译入语文化中,不同时代、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年龄、不同美学观念的读者对同一客观译文的语言可能有不同的主观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