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印刷线路板硫氰酸盐法浸金

来源 :东华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pooh__5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电子工业的迅猛发展,废印刷线路板的数量急剧增加。除了含有卤素阻燃剂、汞、硒、镍、铅、铬等污染物,废印刷线路板还含有多种贵金属,如金、银、铂等,回收这些金属尤其是贵金属如金是废印刷线路板资源化的主要推动力。本文以某种废弃印刷线路板为例,总结了废印刷线路板的特点及国内外废印刷线路板资源化的技术如机械处理、火法、热解、湿法处理、超临界水氧化等,重点介绍了回收金的湿法工艺,并详细阐述了开发一种无毒或低毒、浸金效率高、生产成本低的非氰浸金方法的合理性和迫切性。在研究和比较了多种非氰试剂之后,选择了硫氰酸盐作为浸取废印刷线路板中金的试剂。为硫氰酸盐法从废印刷线路板中浸金的工业化打下基础,促进废印刷线路板资源化的研究。本论文工作主要涉及三个部分:(1)分析废印刷线路板颗粒中的金属元素;(2)去除废印刷线路板颗粒中的铜;(3)硫氰酸盐法浸取去铜后的废印刷线路板颗粒中的金。第一部分: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法)测定出PCB中主要金属元素的含量,同时配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法)验证测定结果。其中铜的含量为883.5mg/g,金为0.324mg/g。第二部分:采用H2SO4—H2O2体系溶解废印刷线路板颗粒中的铜,对废印刷线路板进行预处理。该工艺的最佳运行条件为:30℃,每2克废印刷线路板颗粒与40mL 2.4mol/L的硫酸和10mL双氧水混合,机械搅拌反应2.5h小时。铜的浸出率可高达98%以上。第三部分:采用硫氰酸盐法浸取预处理过的废印刷线路板颗粒中的金。首先从浸金体系,浸金体系氧化剂选择判据的推导,浸金体系络合剂和氧化剂的关系等三个方面对浸金过程进行理论分析。浸金体系均由氧化剂和络合剂构成。金氧化电势的降低,取决于金络合物的稳定性和特定的浸出条件。在标准条件下,浸金体系选择氧化剂的依据是:氧化电势E1>(1.68-0.05921gK1)V或E1>(1.50-0.0592/3×1gK2)V。浸金体系氧化剂的选择标准和金(Ⅰ/Ⅲ)络合物的稳定常数相关,稳定常数越大,所需氧化剂的最小氧化电势越小。浸金体系选择络合剂的原则是其与金能生成稳定的络合物,络合物越稳定,越有利于金的浸出。然后在浸金理论的指导下,采用硫氰酸盐作为络合剂,二氧化锰和铁(Ⅲ)作为氧化剂分别组成硫氰酸盐——二氧化锰和硫氰酸盐——铁(Ⅲ)两个浸金体系。本实验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pH值、固液比、氧化剂浓度和用量等因素对浸金率的影响,分别确定了两个浸金体系的最佳运行条件:①硫氰酸盐——二氧化锰体系:MnO2与待浸金颗粒质量比为1:O.7,0.4mol/LNaSCN溶液,固液比(g/ml)为1/22,pH=l~2,恒温(~20℃)振荡3h,浸金率超过96%;②硫氰酸盐——铁(Ⅲ)体系:0.1mol/L Fe3+,0.4mol/L SCN-,pH=2,固液比为1/22,恒温(~20℃)振荡3h,浸金率达到96%。最后,分别对实验结果建立动力学模型,分析得出:两种浸金体系都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硫氰酸盐——二氧化锰体系的活化能Ea为5.3kJ/mol,硫氰酸盐——铁(Ⅲ)体系的活化能Ea为5.1kJ/mol,都属于扩散控制的反应。总的来说,在酸性溶液中硫氰酸盐可作为络合剂与作为氧化剂的MnO2和铁(Ⅲ)形成高速且高效的浸金体系。用硫氰酸盐法浸取废印刷线路板中的金具有浸金效率高,浸金速率快,可回收,毒性低微,对环境污染极小等优点,是一种新的有发展前途的提金方法。
其他文献
传统工艺美术种类繁多,范围广泛,涉及陶瓷、雕塑、织锦等多种品类,而且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将传统工艺应用到现代展览的展示设计中,可以使现代设计焕发出明显的中国特色。文
土壤气相抽提技术(SVE)是一种安全、经济、高效的土壤治理技术,广泛应用于不饱和土壤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本实验以我国南方典型土壤红壤(粘性较大的土壤)为实验土样,选用
利用三维坐标仪,对一空间叶片进行了定位测量,计算出各截面的主要参数,根据叶片的受力特点,对叶片进行强度校核,并对结果进行了理论分析.
闸式剪板机三点滚轮位置分布和受力状况对保证剪切过程中刀架正常运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研究,介绍如何利用设计条件合理准确的进行位置分布和受力分析计算,对闸式剪板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无症状高尿酸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6年4月福建安溪县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患者中2型糖尿病合并无症状高尿酸血症(HUA)的患者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在全球性能源紧张的背景下,节能、环保是汽车制造业要面对的两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近年来,作为一种高效、污染小的加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