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束核谱学技术是核结构实验研究的重要手段。加速的粒子与靶物质发生相互作用,并使得反应剩余核被布居到高激发态,融合蒸发核反应是其中一种常见作用形式。由于入射粒子与靶的相互作用方式纷繁复杂,产物多种多样,所以对过程中释放的射线比如γ射线进行核素归属判定时,必须在掌握了广泛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全面而缜密的考量。尽管在束核谱学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史,人们也已积累了丰富的实验数据,但是对束靶相互作用过程中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束核谱学技术是核结构实验研究的重要手段。加速的粒子与靶物质发生相互作用,并使得反应剩余核被布居到高激发态,融合蒸发核反应是其中一种常见作用形式。由于入射粒子与靶的相互作用方式纷繁复杂,产物多种多样,所以对过程中释放的射线比如γ射线进行核素归属判定时,必须在掌握了广泛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全面而缜密的考量。尽管在束核谱学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史,人们也已积累了丰富的实验数据,但是对束靶相互作用过程中未知粒子的鉴别也依然时常对实验研究者构成不小的挑战。以本课题组分析过的数十个在束实验为例,在每个实验数据中至今仍存在着一些来源不明的射线。这些射线如同UFO对人类的吸引一样,吸引着我们寻找各种线索去揭示它们的来源。本论文对三个核反应实验中共同观测到的一组相互关联的γ射线进行核素归属的判定。我们曾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加速器上完成了基于以下三组束靶组合的实验:14N+110Pd、10B+114Cd、11B+114Cd,其中入射束流14N、10B和11B的轰击能量分别为64、48和70 Me V。在对这三组实验进行离线分析时,我们意外地观测到了一组γ射线,并基于符合关系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带结构。然而这条带结构是悬空孤立的,无法与某剩余核直接联系起来。为了对该未知带结构做出核素归属判定,我们对现有的各种信息进行了充分的挖掘和利用。我们重点分析了主要剩余核中已知带结构的布居强度对三种不同束靶组合的依赖关系,并因此观测到了显著的入射道效应,即给定剩余核中的不同转动带展现出显著不同的束靶依赖关系。这为未知带结构的核素归属判定造成了障碍。面对这样的困难,我们又进一步发现了入射道效应的系统性规律。简言之,可划分为以下两种情形。情形A,在高自旋区处于晕带地位的带结构在14N和11B作为入射粒子的实验中,获得相对更加优势的布居。导致这样特征的原因在于14N和11B为复合核体系带入了更高的能量及角动量。情形B,其它在高自旋区处于次晕地位、而在低自旋区更靠近晕线的带结构在10B实验中,获得了相对更加优势的布居。导致这样特征的原因当然在于相对低能的10B粒子把剩余核布居到较高自旋的截面相对较低。进一步,我们对新发现带结构的入射道效应进行了分析。我们发现这条带结构在10B实验中获得了相对更优势的布居,从而对于应该与前述的情形A还是情形B来比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给出了合理的判断,即应该把新结构的布居规律与情形B比较。其结论为,新结构应属于120I。尽管已有了上述结论,但考虑到入射道效应的复杂性,我们又从其它方面对其它各种可能性逐一进行了研判。总而言之,基于对几乎所有可供考量因素的考量,我们找不到可以否定120I的任何依据,而与此同时又能找到否定其它核素可能原因的依据。因此,把新结构的核素归属指定为120I,是一个合理的论断,尽管我们不能把它与120I中的已知态连接起来。形变双奇核的价质子与价中子的单粒子运动可以相互耦合,并进一步与核芯的集体转动发生耦合,形成基于不同组态的转动带。由于费米面附近一般存在多条价质子和价中子轨道,二者间耦合模式的数量是庞大的,所以双奇核相比于奇A核和偶偶核具有更高的能级密度以及更复杂的能级结构。本论文对弱形变双奇核120I中新发现的带结构进行了讨论。我们从实验数据上提取了新结构中各γ射线的相对强度并进一步提取了电磁跃迁比率B(M1)/B(E2),以及提取了顺排角动量和回弯频率。然后我们从理论方面,基于经典几何模型计算了各种可能组态的B(M1)/B(E2)。通过上述实验与理论的比较,并结合新结构旋称劈裂特征以及与相邻核的比较,我们对新结构的Nilsson组态进行了讨论。我们否定了多种可能组态,并倾向于认为,新结构基于πg9/2[404]9/2+⊕vd5/2[402]5/2+组态。这一指定,又进一步得到了顺排相加性的辅助支持。πg9/2[404]9/2+⊕vd5/2[402]5/2+组态携带着相对较低的顺排角动量,从而随自旋升高,会逐渐远离晕线,导致在实验上难于被发现。在此核区的其它双奇核中,尚未有此组态带被建立的报道。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Bi3+离子具有特殊的电子结构[Xe]4f145d106s~2,其中Bi3+离子裸露的6s电子对晶体环境极为敏感。由于~3P1轨道与~1P1轨道之间存在重叠,使得跃迁选择定则放宽,因此Bi3+离子在室温下的发光通常归因于~3P1→~1S0跃迁,而不是被强烈禁止的~3P0→~1S0和~3P2→~1S0跃迁。当温度足够低时,由于激发能级~3P1和~3P0之间存在弛豫过程,则可以发生~3P0→
云南省“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及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提升领导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能力”专题研讨班主题重大、课程丰富、收获颇丰。省委书记王宁同志的动员讲话高举旗帜、站位高远,分析形势、指引方向,体现了省委对加快云南发展的深谋远虑和实干担当。第一,这是一次铸牢绝对忠诚的政治学习,必将引领我们高举旗帜、感恩奋进。省委书记王宁同志指出,在新的征程中,我们必须把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
无机半导体量子点(QDs)具有发光可以覆盖从紫外到近红外的全部波段、颜色饱和度高、发光光谱窄、低成本溶液处理和高量子产率(近100%)等优点,使其成为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半导体发光材料。由于QDs中强的量子限域效应,所以人们可以通过优化合成方法改变量子点的尺寸和成分设计QDs发光波长和色纯度(或光谱半峰宽)。正因QDs发光材料具有如此优异的特性,以QDs为发光层的量子点半导体电致发光器件(QLED)成
CCD(charge-coupled devices)和sCMOS(scientific CMOS)探测器以其量子效率高、动态范围大、噪声低、线性好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天文观测。在探测器测试过程中我们发现,探测器不同像元之间存在着响应的不均匀性,且不均匀性会随波长变化,在部分探测器上这种变化非常明显。本文从CCD感光原理出发研究了像元间响应差异的来源,提出了一个具有物理意义的模型,用来预测像元响应差异
目的 编制甲状腺癌治疗偏好保护动机信念量表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 以保护动机理论为基础,通过文献回顾、小组讨论、专家咨询和预调查确定量表条目。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2021年1—8月在本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年龄大于或等于18岁、有智能手机、意识清楚的自愿参与者在假定患有甲状腺癌的条件下进行量表测定。应用SAS9.4、AMOS24.0软件进行量表信效度检验。结果 甲状腺癌治疗偏好保护动机信念量表包
在声波测井领域,交叉偶极声波测井技术主要用于求取软地层横波速度,判断地层的各向异性和裂缝等。近些年来,人们对偶极(多极)源声波测井的研究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但对不同胶结情况下套管井井内偶极弯曲波传播特性的研究较少。已有研究发现,软地层套管井中偶极弯曲波频散曲线的截止频率会移到很高的频率,甚至远超常规偶极源的激发频带,使得偶极测井仪器难以在软地层套管井内实现弯曲波测井。为解决上述问题,受低密度水泥应用
随着工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无损检测技术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在众多设备、管道、器件的制造和维修时,必须测量其厚度以确认规格大小、腐蚀情况、磨损情况,以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其中管道的腐蚀检测在工业生产和运输中尤为重要。在管道使用年限较长时,由于内外部环境的原因可能造成管道腐蚀,导致管道壁逐渐变薄,进入事故高发期。因此需要测量管道厚度,确定管道腐蚀情况,及时发现风险,保证管道安全。随着无损检测领域
中子管是加速器中子源的一种,中子管是把离子源、加速系统、气压调节系统、靶密封在陶瓷管内,构成一支结构紧凑、方便使用的电真空器件。常见的中子管有D-T中子管和D-D中子管等,相比于D-T中子管,D-D中子管因不使用放射性氚,对环境没有污染,更符合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更有利于推广使用。中子管的中子产额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靶形状、离子源性能、中子管内真空条件等。其中,靶是中子管、中子发生器的关键部件
重叠盾构隧道施工会对地层产生二次扰动,造成地表变形加剧。为研究其地表变形规律,依托天津地铁5号线宾馆西路-环湖西路区间和6号线环湖西路-宾馆西路区间隧道工程,采用FLAC3D对两种开挖顺序进行数值模拟,并对15个地表监测断面的实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天津软土地层重叠盾构隧道施工地表变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本工程中上部隧道推进土压力和静止土压力比值α的合理取值范围为2.0~2.4,下部隧道α宜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