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观察致密型、斑点分叶型及退化型3种类型正常乳腺DWI及ADC图表现;分析3种类型正常乳腺ADC值之间的统计学差异及其与相应组织学之间的关系:探讨b值高低对3种类型正常乳腺ADC值的影响。2、观察乳腺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的DWI及ADC图表现;分析正常乳腺、良性病变、恶性病变相互之间ADC值的统计学差异以及ADC值与组织细胞密度之间的联系:确立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ADC值临界值,探讨ADC值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探讨b值高低对正常乳腺、良性病变、恶性病变ADC值的影响。3、初步探讨1H-MRS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临床扪诊触及乳腺肿物、超声和/或钼靶检查发现病变但不能明确诊断的女性患者46例共54个病灶行DWI检查;同时对46例病例中肿块直径≥1.5cm的35例35个病灶行1H-MRS检查。根据病理结果将病变分为良性组和恶性组:良性组共计肿块30个,其中纤维腺瘤20个,腺体增生并纤维腺瘤形成8个,导管内乳头状瘤1个,慢性肉芽肿性炎1个;恶性组共计肿块24个,其中浸润性导管癌15个,浸润性小叶癌4个,恶性淋巴瘤3个,髓样癌1个,混合性粘液癌1个。同期收集患者对侧正常乳腺及健康志愿者乳腺共62个行DW-MRI检查。根据MRI表现,参照Wolf分型将矿常乳腺分为致密型、分叶斑点型和退化型三型。DWI使用单次激发EPI技术,TR2900ms,TE84ms,采集频带1502Hz/像素,FOV230mm×230 mm,矩阵256×256,层厚5mm,层间距1.5mm,扫描时间1分08秒(1m08s)。3个不同的扩散敏感系数分别为b=0,500,1000s/mm2。按照公式ADC=[In(S低/S高)]/(b高-b低)汁算ADC值。式中S低、S高分别指用低、高b值成像所测信号值,In为自然对数。MRS采用乳腺专用频谱se_bB1序列及其后处理软件包进行频谱数据分析。结果:1、不同类型正常乳腺组织学结构不同,其DWI及ADC图表现亦不同。b=1000~0 s/mm2时致密型乳腺平均ADC值为(1.70±0.37)×10-3mm2/s,分叶斑点型为(1.93±0.46)×10-3mm2/s,退化型为(1.18±0.65)×10-3mm2/s。致密型乳腺和分叶斑点型乳腺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6);致密型和退化型之间,分叶斑点型和退化型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7;P=0.000)。致密型乳腺和分叶斑点型乳腺随b值降低ADC值升高,而退化型乳腺随b值降低ADC值变化不明显。2、正常腺体、良性病变及恶性病变细胞密度不同,相互之间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b=1000~0s/mm2时,恶性肿瘤平均ADC值为(0.91±0.25)×10-3mm2/s,良性肿瘤平均ADC值为(1.58±0.22)×10-3mm2/s,正常乳腺组织平均ADC值为(1.78±0.51)×10-3mm2/s。以恶性肿瘤95%可信区间上界1.01×10-3mm2/s定为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ADC值临界值,诊断敏感性为64%,特异性为96.7%。随b值增加良、恶性病变信号强度均依次降低。1000~0 s/mm2、500~0 s/mm2、1000~500 s/mm2三组不同b值计算所得ADC值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21.30,P<0.01)。3、1H-MRS检查的18例恶性病灶中8例于3.24ppm处出现胆碱共振峰,阳性率为44.4%,10例未出现胆碱峰。17例良性病变中2例于3.24ppm处出现胆碱共振峰,阳性率为12.8%。另外15例良性病变均未出现胆碱峰。以1H-MRS胆碱峰鉴别乳腺肿块良恶性,敏感性为44.4%,特异性为88.3%。敏感性低的原因主要为成像过程中压水、压脂效果差及信噪比低。结论:1、致密型乳腺和分叶斑点型乳腺组织学结构相似,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致密型乳腺和退化型乳腺,分叶斑点型乳腺和退化型乳腺组织学结构不同,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乳腺良性病变、恶性病变和正常腺体相互之间细胞密度不同,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1.01×10-3mm2/s为区分乳腺良、恶性病变ADC临界值,诊断敏感性为64%,特异性为96.7%。3、b值高低影响致密型乳腺和分叶斑点型乳腺ADC值,但对退化型乳腺ADC值无明显影响;对良、恶性病变ADC值有显著影响:b值越低,病变ADC值越大。4、胆碱峰的出现并非恶性病变的特异性表现。不论良性或恶性病变,只要在短期内迅速生长,MRS即可测得胆碱峰。由于大多数恶性病变生长速度较快,大多数良性病变生长速度较慢,利用1H-MRS鉴别乳腺病变良恶性仍有较高的价值,检出率较低主要是技术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