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每周质量报告》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的节目实例,建立适当类目,从栏目选题的内容、准确度、深度等方面分析了栏目的选题内容特点,并从基本编排、结构形态、衔接手段、声画关系等角度归纳了栏目的报道形式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每周质量报告》的提升策略。研究认为,《每周质量报告》的报道选题关注上情下达和常识科普,能够为消费者及时传递政策法规、答疑解惑;选题能准确把握消费热点,所反映的质量问题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每期节目的结构都由标题、开场白、主体和结束语组成,整体结构严谨;叙事主体的分离变换形成跳跃的节奏感,缓解观众的收视疲劳;衔接手段丰富多样,术语解释的穿插使得叙事主体的切换转场不生硬,保持节目的连贯性。《每周质量报告》的报道同样存在不足之处:栏目的报道观念略显陈旧,依旧停留在打假除劣层面,过度关注食品安全领域;栏目在采写组织上得到了来自行政执法部门的配合,却不够重视第三方力量;栏目在重播时间的编排上仍需改进;由于出场时间短、话语信息量大,主持人的灵活性没能得到应有的发挥。针对上述不足,本文提出改进栏目报道质量的三点策略:一是重视前期策划的作用,从报道选题、报道角度和节目编排三方面精心策划,提高节目制作质量;二是要充分发挥主持人的作用,鼓励主持人参与节目采编制作、撰写台本串词,开发独具个人特色的语言风格,同时主持人要深分析、重点评,组织串联时多提问、少下结论,多关注现象和体制、少抨击具体单位和个人,此外还应当把握分寸、切忌矫枉过正;三是要加强与第三方力量的合作,主动邀请第三方机构参与到调查中来,也可以形成于第三方机构的长期合作关系,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