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Hebert)Barr.,无性世代为Pyricularia grisea(Cooke)Sacc.)引起的稻瘟病是全球水稻生产上最主要的病害之一(Ou,1985;Zeigler et al.,1994)。由于稻瘟病菌的致病性复杂多样、生理小种多而且变异大,高抗水稻品种大面积种植往往3-5年便丧失抗病性。因此只有深入了解稻瘟病菌的致病性及其变异机制,特别是要研究无毒基因在稻瘟病菌致病演化中所起的作用,加深稻瘟病菌与水稻互作机制的了解,才能培育出抗瘟持久的水稻品种,为稻瘟病防治提供更加有效的策略。 本研究利用农杆菌介导的稻瘟病菌遗传转化,构建T-DNA插入突变体库,已得到6000个转化子,转化每1~*10~6个分生孢子可得到约300个稻瘟病菌T-DNA突变体,随机抽取80个转化子于含潮霉素的JM液体培养基中筛选,有72个具有潮霉素抗性,从中再抽取14个转化子进行PCR验证,综合结果推测可能得到5400个真正的T-DNA插入突变体。 随机选取的300个突变体分别接种在C101LACPi-1(t)、C101A51Pi-2(t)、C104PKTPi-3(t)、C101PKTPi-4a、C101TTP-4L-23Pi-4b、75-1-127Pi-9(t)及感病对照CO39上,进行致病性分析。所有接种的突变体中有32个致病性发生了变异。其中在CO39、Pi-4b和Pi-3(t)上致病性减弱(感病的4-5型反应变为3型以下的抗病反应)的突变体分别有3个、19个和1个。19个C101LACPi-1(t)致病性增强突变体中有17个由抗病变为感病;11个C101A51Pi-2(t)致病性增强突变体中8个由抗变为感;6个由抗变为感的C101PKTPi-4a致病性增强突变体;8个对75-1-127Pi-9(t)致病性增强突变体中3个由抗变为感。将无毒转变为有毒(4-5级致病类型)的菌株接种产生的感病病斑进行单孢分离,重新接种,筛选到11个强毒力(整体为感病反应)的单孢突变体菌株。 用分子方法对这些致病性变异的突变体进行了分析。普通PCR验证表明,它们都含有潮霉素磷酸转移基因,Southern blot杂交结果,4个致病性变异的突变体都只有T-DNA单拷贝,这有利于这几个突变体的后续分析。用TAIL-PCR扩增这些致病性变异的突变体,其中6个突变体已扩增到特异的片断,其中T940009401已测序,与稻瘟病菌contig2.1003中的福建农林大学硕_卜学位论文26462一27034bp相同,正好反向插在克隆末端OgD12上,离编码未知蛋白MG05451 .4有1 .2kb距离,如果此菌的T-DNA整合是通过双交换同源重组的,那么T-DNA可能交换掉蛋白MGO5451.4的启动子区,使该蛋白无法表达。对Pi一夕(t)表现为强致病力的PiZ一T940009701一1一2的不DNA左边界的侧翼序列与稻瘟病菌coniig2.1354中的11630一12304bp相同,正好反向插在mgns007xL21f.b 28 561:(12825一13461)BLATeeSPAN和mgns007xN17f.b28 504:(1 3049一13460)BLAT一PAN的两个ESTs序列区前,同样可能导致这两个ESTs表达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