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中亚造山带的一系列与镁铁-超镁铁岩有关的岩浆型铜镍矿床与产于稳定克拉通上的张裂带或陆内裂谷的岩浆型铜镍矿床在很多方面有明显差异。本文选取东天山造山带中的黄山南、葫芦和图拉尔根岩浆Cu-Ni矿床来探讨这些含矿岩体的岩浆起源、硫饱和机制和成矿规律,并首次探索高温岩浆体系下铜同位素的分馏行为,并尝试将其作为示踪隐伏矿体的指标。本次研究主要取得以下成果认识:(1)黄山南含矿岩体形成于282.5±1.4Ma,形成于造山后岩石圈伸展环境,但继承了早期俯冲板片流体交代的岩浆源区特征,其成因可能与塔里木大火成岩省地幔柱活动并无直接联系。母岩浆为高镁玄武质,具有高的Ni含量,导致结晶的橄榄石也具有富Ni的特征。富Ni母岩浆可能是由于吸收脉动侵位岩浆中的硫化物而形成的。形成二辉橄榄岩和二辉岩的母岩浆可能是不同期次的岩浆,块状矿石的形成可以解释为二辉岩的母岩浆中熔离出来的硫化物熔体发生结晶分异作用。黄山南含矿岩体的母岩浆中硫饱和的重要因素是壳源硫对岩浆的混染作用。(2)葫芦岩体原始岩浆进入深部的中间岩浆房后少量硫化物熔离和移出岩浆系统,导致岩浆中PGE的明显的亏损。PGE亏损的母岩浆上升到浅部的岩浆系统,熔离出来的硫化物在岩浆房底部聚集并发生结晶分异。后期的岩浆进入浅部岩浆房将分异的硫化物熔体破坏,吸收,未发生过分异的硫化物和分异的硫化物混合。而在岩浆通道中,各期的岩浆在此经过,造成硫化物可以与更多的母岩浆反应,形成的矿石中成矿元素变化范围较大。(3)图拉尔根矿床的Cu同位素研究表明:在高温岩浆体系下(~1000 oC到~600 oC),硫化物-硅酸盐熔体分异过程中可以导致显著的Cu同位素分馏(~2‰)。氧化还原反应Cu++Fe3+=Fe2++Cu2+可能是控制母岩浆和熔离的含Cu硫化物的Cu同位素组成的主要因素。Cu同位素可以作为示踪岩浆型铜镍矿床隐伏矿体的有效手段,65Cu趋向于赋存在靠近矿体的位置,而63Cu则远离矿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