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是一种具有高工作性、高强、良好体积稳定性和优良耐久性的生态环保型轻质建筑材料,特别适用于高层建筑、桥梁等大跨度结构工程,以及地质条件复杂和对材料耐久性有特殊要求的重点工程建设,并对各种工程具有广泛意义,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本论文通过对轻集料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耐久性能和微观结构的系统试验、重点工程的实际应用以及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设计理论研究,揭示了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的组成、结构与性能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变化规律,为促进该类材料的发展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本文进行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重要成果有: 从材料发展战略、经济性和技术要求角度,把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的设计水平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的设计理念,用以指导设计、制备该类材料;在设计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轻集料混凝土破坏机理的分析,提出了界面增强理论、强度匹配理论两个主要的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设计理论;创立了基于拌和物稳定性控制的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设计新方法;建立了指导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设计的数学模型。为设计、制备该类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 以设计理念和设计理论为指导,系统研究了轻集料、辅助胶凝材料等组分及其配比参数对轻集料混凝土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的影响规律,探明了辅助胶凝材料对于轻集料混凝土的增强机理,研制出能够有效控制轻集料混凝土拌和物分层离析度和降低坍落度经时损失的专用外加剂FDL,掌握了制备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的关键技术,制备出坍落度大于18cm、扩展度大于50cm、分层度小于5%、低干缩、高韧性、高耐久的LC40~LC60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建立了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工作性评价体系。 采用XRD、SEM、EDXA、孔结构分析与显微硬度技术分析了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的水化硬化机理及结构形成过程,把轻集料与水泥石之间界面结构形成过程分为渗透、水化硬化、水分迁移与离子扩散、界面结构优化四个阶段,提出了轻集料与水泥石之间的界面结构模型和高性能轻集料的理想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的优化结构模型。为设计、制备和生产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奠定了理论基础。 系统研究了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的搅拌、运输、泵送、浇注、振捣和养护工艺等工程应用的关键技术,研制开发出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程序,提出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的质量控制技术方法。将研制开发出的高性能轻集料混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凝土及其工程应用关键技术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京珠高速公路蔡甸汉江大桥实际工程,成功解决了轻集料混凝土施工性能差、可泵性差、体积稳定性不良等应用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在我国首次实现了高强轻集料混凝土的长距离泵送施工。为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的生产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