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形式本体到生命本体——形式主义美学合法性追求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f090206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世纪到20世纪前半期,随着人的觉醒、理性的高扬,人们从自然观、人生观、伦理观、审美观,到生存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最终促使西方美学和文学理论发生了一个质的转变。从对美的本质追寻到对艺术的叩问,最后都集中反映到艺术形式的问题上来,并逐渐形成了形式主义的浪潮。对形式主义的认识,众说纷纭。本文就是从形式主义的思想渊源出发,以史论相结合的方法,侧重对形式主义文论的人文价值探求,以期通过对形式主义的缘起、演变概况和基本特征的研究和论述,寻见出形式理性的发展脉络,揭示形式主义存在的美学合法性根基。艺术作为一种表现的形式,包含着生命的特征,内蕴着生命的意味,在艺术中,我们可以见出生命的有机整体性、运动性、节奏性和生长性。“艺术……无处不是人的标志”,无处不是“为表达基本生命而发展了的可塑形式”。   现代性是本文考察分析问题的背景,在此基础上首先对康德哲学“哥白尼革命”做了概述,对康德的“纯粹美”进行了分析,目的在于指出康德为弥合感性与理性分裂所做的努力与贡献,以及由此而来的康德美学的人学本质以及其美学形式的适用范围。在此基础上,对唯美主义、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进行了考察与分析,指出后人对康德美学的片面解读以及近代以来科学主义发展对文学艺术的影响。随着感性的回归和美学的客观化,人们视形式为艺术的本体,这不仅仅戕害了艺术的灵性,使艺术远离了历史内容,更是对艺术属人本质的违背。形式主义逐渐成为了贬义的代称。苏珊·朗格的“生命形式”理论不仅是对康德美学思想的回归,更是对康德形式理论的超越与发展。近代以来,形式主义文论在美学合法性追求中所呈现出来的矛盾与纠葛,是现代性发展与分化的结果,只有在理性与感性、自律与他律、形式与内容的矛盾对立但又完美和谐的无穷流变中,才能寻见出形式主义的美学合法性根基,才能达至人们知、情、意的谐调统一。
其他文献
正当他们要一枪崩了我的时候,其中有个人建议利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