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芦苇享有“中国电影第一编剧”的美誉,他的电影剧作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芦苇并不是编剧的科班出身,但他依靠着不断积累的剧作理论和不断完善的编剧技巧进行着自己的写作。他的剧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见证了大众文化的日趋兴盛和电影娱乐化的飞速发展,并彰显着时代特质和文化意识。芦苇作为我国最早进行类型化探索的先驱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为国产类型片的蓬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本基础。深入研究芦苇剧作的创作历程和创作特色对中国电影类型化、商业化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也为致力于成为一名优秀剧作家的人们提供了可以借鉴和学习的模板,鼓励更多人研究和投身于电影编剧的事业中。本篇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绪论部分概括了本篇论文的研究意义和论文综述,概述了论文思路与基本研究方法。第一章概括了芦苇创作的时代环境与文化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经济的转变带动了文化的转型,更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大众文化取代了逐渐衰退的精英文化,展现出日益蓬勃的无限生机与活力,电影也逐渐呈现出了娱乐化与商业化的倾向。第二章对芦苇剧作的创作特色进行细致地文本分析和探讨,芦苇在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价值观念使得他的电影剧本打上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烙印,为改编成优秀的电影提供了最重要的文本基础。第三章探究了芦苇剧作对于传统戏剧经典模式的借鉴和模仿,借助顺序叙事的手法和生活化的叙事风格展现主题和刻画人物形象,将更加接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内心情感的剧作呈现出来,以通俗化与日常化来作为探讨人性和获得启示的前提。芦苇在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剧作的过程中也依照类型模式的基本思路和电影化语言的巧妙运用来进行创作。芦苇将各种类型元素与风格特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对戏剧基本模式的经典效仿与适度的类型化开拓、模式创新相统一,这也是芦苇的剧作能够保持戏剧冲击力和文化感染力的重要缘由。结语部分总结全篇。芦苇的电影剧作符合大众文化的发展趋势,在保持自己编剧规律和坚守艺术风格的同时,以人道主义精神展现时代发展和社会变更,传递出对于人性的观照与文化价值,以自己一贯严谨求实的态度践行着自己“关注生命,凝视灵魂”的艺术主张,为国产电影的多样创新发展和剧作的鲜活生命力提供了极其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