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代谢系统疾病,其并发症多而复杂,可涉及多个系统不同脏器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至今尚无任何一种学说可单独解释DPN的病因,而目前认为神经营养因子(NT)及其相关受体的减少、缺失或受损是其中一个重要致病环节。临床上患者多见肢体麻痛、感觉异样,尤其是夜间或遇寒时症状加重等表现与中医学上消渴病血虚寒凝证型表现相符。西医在治疗DPN方面尚缺乏特异性疗法,临床上主要以控制血糖为治疗基础,多辅以血管扩张类药物、神经营养类药物、改善代谢紊乱类药物及抗氧化剂等药物进行综合性治疗。但通过临床观察,单一应用西药治疗DPN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效果甚微。而目前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DPN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应用当归四逆汤联合甲钴胺疗法虽然临床观察病例较多,疗效较为满意,但多以宏观观察为依据,评价标准尚不统一,客观疗效指标较少,相互之间无法进行比较,不利于临床交流及广泛应用。本实验就是在中西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对此展开相关靶点蛋白的动物研究。目的:通过观察当归四逆汤联合甲钴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VC)和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及其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TrkA)的作用,探讨当归四逆汤联合甲钴胺用药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坐骨神经SNCV、MNCV和NGF及其受体TrkA的影响。方法:选取SPF级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50只,随机抽取10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将其余40只大鼠进行糖尿病造模,之后随机分成4组,糖尿病组、甲钴胺组、当归四逆汤组、当归四逆汤联合甲钴胺组,并对所有大鼠进行一般情况观察及血糖监测。此后,将3个用药组进行药物治疗12周。在药物治疗前后分别测定5组大鼠足底光热刺激痛阈时间和坐骨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然后,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5组大鼠坐骨神经中NGF及TrkA的表达情况,通过光镜下观察雪旺细胞中轴突及其周围的棕黄色或褐色颗粒阳性表达产物,测定平均光密度值。最后,将所有实验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结果:1、各组大鼠热痛觉比较:与正常组相比,在药物治疗前后,糖尿病对照组和3个治疗组用药前后大鼠足底光热刺激痛阈时间均延长(P<0.01);3个治疗组在经过12周药物分别治疗后,较糖尿病对照组大鼠足底光热刺激痛阈时间均明显缩短(P<0.01);而甲钴胺组与当归四逆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联合用药组较其他两个治疗组光热刺激痛阈时间缩短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对照组前后两次对比,12周后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各组大鼠坐骨神经SNCV、MNCV比较:用药前后与正常组相比,糖尿病对照组、甲钴胺组、当归四逆汤组及联合用药组SNCV和MNCV明显降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过药物治疗12周后,3个用药组较糖尿病对照组SNCV、MNCV均有提高,其中联合用药组上调幅度最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联合用药组较另外两单一用药组也具有明显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而两单一用药组之间比较,甲钴胺组SNCV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NCV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治疗前后对比,后期糖尿病对照组SNCV和MNCV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各组大鼠坐骨神经NGF及TrkA比较:与正常组相比,糖尿病对照组及3个用药组大鼠坐骨神经NGF及TrkA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0.01,P<0.05);与糖尿病对照组相比,3个用药组NGF及TrkA蛋白表达水平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其中,联合用药组提高显著,较两单一用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单一用药组比较,当归四逆汤组NGF蛋白表达水平比甲钴胺组略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rkA蛋白表达水平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当归四逆汤联合甲钴胺可提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2、当归四逆汤联合甲钴胺可显著提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坐骨神经NGF及TrkA蛋白表达水平,作用效果明显优于单一应用甲钴胺及当归四逆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