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发育催生公共需求,公共需求同公共利益交织,公共利益的实现依托公共品市场的有效作为。伴随着社会演进,公共品领域的问题始终存在、不断复杂,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也更新迭代、渐成体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诉求呼吁国内公共品市场走向成熟,相比之下国内公共品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依旧存在待改善之处,供需不均衡问题亟待关注。对需求的表达、识别是进行公共品决策的逻辑起点。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公共品的集体属性相对明显,其配置必须以社会公众或区域内普遍公众的集体需求满足为出发点,以实现辖区内整体服务水平或基础设施条件的提升为考量,集体选择过程意味着公共品无法在“纯粹市场环境下”依靠价格机制达成自动均衡,如何实现公共品的需求表达进而促进供给以达成供需均衡成为重要课题。基于对公共品需求表达困境的关注,本文着重解决以下问题:(1)如何构建公共品需求表达机制的一般分析框架和结构层次?(2)公共品需求表达机制运行逻辑的应然状态是什么?(3)“退出-呼吁”框架对公共品需求表达的解释力是否经得起实证分析的验证?(4)如何让社会公众充分表达对公共品的实际需求,如何将分散的个体需求识别进而整合为整体意志并做出公共品供需决策?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对“修正的’经济人’假定”和“公共品评价标准”进行了详细论述,明确了城市公共品需求表达机制研究的理论起点并论证了“退出-呼吁”框架在城市公共品需求表达机制中的适应性。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以“表达-识别-决策”为核心的城市公共品需求表达机制运行逻辑并运用CGSS2013和CGSS2015的数据对“表达-识别-决策”这一城市公共品需求表达机制运行逻辑进行了实证化的检验,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发现当前国内城市公共品市场中广泛存在的“呼吁行为”效力缺失和“退出空间”局限导致城市居民在面对公共品供需失衡问题时几乎没有进行高效表达的可能性,需求表达过程困境重重,需求表达机制的运行缺乏活力。针对此,本文试图从三个维度探索当前国内城市公共品需求表达机制的完善思路:通过对信息歧视和呼吁抑制的扭转实现“呼吁行为”的效力发挥、进行“退出空间”的尝试性营造以寻求集体供给和空间退出的可能、提供文化和制度的支持以构建保障体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