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胰腺囊性肿瘤是一类少见肿瘤,约占全部胰腺囊性病变的10%~15%,无特异性症状,临床医师对其认识不足,易误诊误治。随着腹部影像检测技术的发展,对该病病理特征的认识逐步深入,出现了一些新的疾病名称,其分类也在不断完善。针对不同类型的囊性肿瘤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2000年WHO从病理组织学角度,根据存在上皮以及上皮的特征对胰腺囊性肿瘤进行分类,分为浆液性囊性肿瘤(囊腺瘤和囊腺癌)、黏液性囊性肿瘤(囊腺瘤和囊腺癌)、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腺瘤和腺癌)、实性假乳头状瘤。浆液性囊性肿瘤主要包括浆液性囊腺瘤,浆液性囊腺癌非常少见,至今只有10例报道,不敢肯定是由浆液性囊腺瘤发展而来,通常认为浆液性囊腺瘤是良性肿瘤。而黏液性囊性肿瘤和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多具有恶性或潜在恶性,与一般胰腺癌不同,囊性肿瘤常常分化程度高,发展慢,转移较迟,较一般胰腺肿瘤手术切除率高而且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在50%以上。因此,多数学者认为对这两种疾病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方法。如能早期发现,早期手术预后更好。所以,术前对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显得尤为重要。由于胰腺位于腹膜后,周围血管结构众多,加之胰腺囊性肿瘤病因和分类的多样性,其中相当比例无法通过CT、MRI确诊。自1980年美国Di Magno等首次报道EUS以来,其临床应用愈来愈广泛,尤其是近年,随着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的普及、技术的进步和设备改进,以及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EUS-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EUS-FNA)技术广泛的应用于临床,使得一定比例的胰腺囊性肿瘤能够在术前得到确诊。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内镜对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1、一般资料2009年5月到2011年3月期间我院共收治胰腺囊性肿瘤患者22例,病例资料完整,其中男性6例,女性16例,年龄在28~68之间,平均年龄为53.1岁。22例均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浆液性囊腺瘤6例,黏液性囊性肿瘤10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6例。病变位于胰头颈部15例,胰体尾部7例。因反复上腹部疼痛不适入院11例,因发现上腹部包块入院5例,少见症状有恶心呕吐、胃纳减退、消瘦、背痛。无症状而于体检中发现胰腺囊性占位性病变入院者6例。从发病到就诊最短1周,最长10年。所有患者均接受EUS及EUS-FNA。在行EUS检查前,所有患者均常规行B超检查,18例行CT检查,15例行MRI检查。2、器械和EUS检查步骤PENTAX EG-3830UT电子线阵式超声内镜及Hitachi Preirus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超声频率5~10MHz,具有彩色血流成像功能。穿刺针为Wilson Cook EUSN22G穿刺针。EUS扫描胰腺时,探头分别在十二指肠内和胃内采用水囊加注脱气水法,观察胰腺钩突、胰头、胰体和胰尾。找到可疑病灶后,判断并记录其在胰腺的位置、数量、最大直径、声像图特征和周围淋巴结情况。行EUS-FNA时,对发现的可疑病灶,在内镜超声引导下避开血管等重要结构,选择最合适穿刺路径将穿刺针刺入病变,连接负压注射器保持恒定的负压,在超声下观察穿刺针在病灶中反复穿刺数次。获取的组织条以甲醛固定后送病理检查,组织液送生化及常规化验涂片,并以95%乙醇喷洒固定作细胞学检查。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EUS及EUS-FNA对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总的准确率为81.8%,显著高于B超18.1%,CT27.7%和MRI66.6%诊断准确率。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P值为0.004,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US及EUS-FNA对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显著高于B超、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