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之中,面对相似的境遇和经历,有的学生能够时常拥有幸福体验,有的学生却很难感受到幸福,这不仅因为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同,更在于个人所具备的幸福品质存在差异。“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同样,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幸福品质,既不能安处困境,也不能长处于乐境,就不会拥有稳定的幸福体验。因此,拥有良好的幸福品质是实现学生幸福的必要条件。研究学生幸福品质的逻辑起点在于理解幸福品质的意蕴。在教育学视域中,理解幸福品质是一个在借鉴他学科研究基础上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具体层面,幸福品质表现为各种影响幸福的个体内在因素,包括个人的道德品质、心理品质、人格与价值观等,具有良好幸福品质的个体能够获得更稳定和持久的幸福体验;抽象层面,幸福品质指个人对幸福和怎样实现幸福的认识和行为所显示的本质,良好的幸福品质能够在教育过程中逐步养成。研究学生幸福品质需要发现幸福品质的教育价值。“理想的教育”关涉学生幸福,学生的幸福品质与“理想的教育”之间存在必然联系。一方面,当前教育中功利化倾向较为严重,严重阻碍了学生幸福,而帮助学生养成幸福品质的教育,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和人性化取向;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幸福教育研究成果丰富,在其研究启示下,学生的幸福品质具有教育资源的价值属性,视幸福品质为教育资源,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实现“理想的教育”。研究学生幸福品质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教育实践。开展帮助学生养成幸福品质的教育是一个从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应在理解幸福品质的教育学意蕴的基础上,树立“以人为本”、“以文化人”和“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从而在操作层面围绕良好幸福品质的具体表现,开展突出实效性的道德教育、注重全面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彰显人性化的人格教育和回归日常化的价值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