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异常的口周肌肉功能状态与错(牙合)畸形的发展互为促进关系,伴有口周肌功能异常的Ⅱ类1分类错(牙合)常建议早期矫治。本研究旨在评估应用MRC肌功能矫治器进行口腔肌功能治疗对伴口周肌功能异常的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的硬组织三维变化及软组织侧貌和口周肌功能改善情况以综合分析其治疗效果,为MRC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共纳入43例患者,23例伴有口周肌功能异常的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纳入治疗组,年龄为8.0±0.89岁,所有患者每日按要求佩戴矫治器和肌功能训练;20例口周肌功能正常且未予任何治疗的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年龄8.1±0.83岁;治疗组于治疗前(T1)和12个月后(T2)检查并记录口周肌功能状况,两组患者均需于T1和T2制取记存模型及拍摄头颅侧位片。记存模型测量项目包括3项咬合关系指标(磨牙关系、覆(牙合)、覆盖)、6项牙弓宽度指标和4项牙弓长度指标;头颅侧位片包括评估上下颌的生长及相对关系、下颌及咬合平面旋转的共计13项硬组织指标和评估侧貌变化的3项软组织指标。采用SPSS 24.0软件横向对比两组组间差异并纵向比较组内变化,综合分析唇颊舌肌功能改善情况及颌骨三维方向和软组织的变化。结果:1.硬组织测量结果表明口周肌异常患者经治疗后ANB、U1-SN、Po-NB值减小(P<0.05),SNB、L1-MP、FH-MP、NP-FH、Go-Po、Co-Go 值增大(P<0.05);对照组 SNA、SNB、NP-FH、Po-NB、ANS-Ptm、Go-Po、Co-Go 值增大(P<0.05);SNA、SNB、ANB、U1-SN、Po-NB、ANS-Ptm 的组间变化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软组织测量项目中,治疗组NLA增大、UL-E减小(P<0.05),对照组LL-E增大(P<0.05),NLA、UL-E、LL-E的变化量具有显著的组间差异(P<0.05)。2.治疗组上下颌前中部的牙弓宽度均增加,上颌前部牙弓长度减小而下颌增加,覆(牙合)覆盖减小,磨牙关系改善,组内纵向比较及组间横向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C治疗后下颌后部牙弓宽度有所增长(P<0.05),但增量在组间对比中无显著差异(P>0.05)。3.8例开唇露齿患者经MRC治疗后有6例可达到自然状态下的唇封闭,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例吮颊习惯患者经一年治疗后均已破除;23例舌低位患者纠正率达87%,治疗效果显著(P<0.05)。结论:MRC应用于OMT可有效治疗口周肌功能异常的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具体表现为:1.矢状向上,限制了上颌突度及上颌长度的增加,促进了下颌突度的增长,骨性矢状向不调得以纠正;下颌牙列的前移、上切牙的内收及下切牙的唇倾改善了磨牙咬合关系及深覆盖;水平向上,可有效增加上下颌前中部牙弓的宽度,增大口腔固有空间;垂直向上,可有效纠正深覆(牙合),改善前牙咬合关系。2.有效纠正开唇露齿、吮颊习惯及舌低位等异常口周肌状态。此外,OMT治疗后软组织面型得到改善,表现为鼻唇角增大、上下唇突度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