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上海散打女队参加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备战训练的6名重点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观察备战训练期间运动员血红蛋白、红细胞、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红细胞压积、血尿素氮、肌酸激酶、睾酮、皮质醇、免疫球蛋白(IgA、IgG、IgM)等指标的变化特点及规律,并运用心率、血乳酸指标评定重点课、交流比赛和部分全运会比赛的运动强度及阶段性专项体能的训练效果。希望总结出女子散打运动员备战备战大型赛事期间生理生化指标和专项运动强度的变化特点和规律,为进一步完善女子散打项目科学化训练提供参考。在冬训期、预赛期、夏训期和决赛期运用以上生理生化指标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进行了15次测试评定;在冬训大强度大负荷量训练前后,通过测试15s鞭腿和2min×2(组间休息lmin)运动后心率和血乳酸的变化评定运动员专项体能的训练效果;在冬训期、预赛期及全运会预赛中,通过测试重点课、交流赛及部分全运会预赛结束后血乳酸的变化,评定运动强度。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选用红细胞系(RBC、HCT、Hb、RDW-CV)指标、BUN、CK、T、C、T/C、IgG、IgM、IgA、WBC等指标对上海散打女队重点运动员进行身体机能状态监控是合理的,对保障运动员健康有效地完成备战训练和比赛任务起到了较好的效果。2 Hb可以较好地反映女散运动员对训练负荷的适应状况,赛前训练负荷强度和负荷量同时增加引起Hb下降;当RDW-CV接近或超过14.5时,一般会同时出现HCT、RBC升高或Hb下降,这是运动员机体铁储备下降或已经出现缺铁性贫血的反应。3 BUN可以敏感地反映女子散打运动员训练负荷量的变化,上海散打女队在冬训期和预赛前期BUN出现显著升高(P<0.05),夏训期至决赛期维持在较低水平;大强度大负荷量训练引起CK显著升高(P<0.05),预赛后调整期CK显著下降(P<0.05);4女子散打运动员睾酮波动范围较小,但个体差异较大,在冬训中期出现一次显著升高(P<0.05),其它时间波动不显著;大训练量是导致运动员皮质醇升高的主要原因,运动量较小的强度训练对皮质醇影响较小,大负荷量大强度训练也会引起皮质醇的显著升高;T/C指标在反映女子散打运动员身体机能状况时敏感性不高;5在未出现疾病和严重的过度训练时,免疫指标对女散运动员机能状态和训练刺激的反映不灵敏,但免疫指标与其它指标没有高度相关性,因此不能用其它生理生化指标取代免球和WBC来评定运动员的免疫机能。6运用15s鞭腿和2min×2(lmin休息)全力打沙袋的运动方式评定女子散打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效果是可行的,大负荷量大强度的训练不能提高磷酸原系统的供能能力,运动员机体疲劳积累状况对糖酵解系统影响较大;心率对运动强度和训练效果的监测有一定局限性,血乳酸能更准确地评定运动强度和训练效果。7上海散打女队重点课“八组强度沙袋”方式中第七、第八组训练效果较差,不能满足比赛要求的强度;交流赛的运动强度与全运会运动强度接近,差异没有显著性。建议1为了准确把握运动员机能状况,防止过度训练,建议定期对运动员进行生理生化指标的监测,其中免疫指标是必测内容,不能用其它指标取代,建议WBC和IgG、IgM、IgA结合使用。2为了取得较好的专项体能训练效果,建议采用10-15s爆发式做功的运动方式进行磷酸原系统的训练,30-90s最大能力做功的运动方式进行糖酵解系统的训练。3为了取得较好的重点课专项强度训练效果,建议在运动员体能充沛时进行强度训练,训练之前不要安排负荷量和强度过大的训练;强度训练的组数不宜过多,建议每次训练不要超过6组,一节课中强度训练总组数超过8组时,建议要分2-3大组进行训练,并且延长相邻大组间的休息间。4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安排实战和交流比赛,从能量代谢的角度看,这有助于运动员适应激烈的全运会比赛运动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