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社交模式基于亲缘、地缘纽带,带有浓郁的“人情”色彩。近年来,随着移动通讯科技的全面发展,手机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通讯工具。在新媒体与数字传播时代,手机的便携性、即时性、情感性、符号性等特征,使得手机成为了中国传统乡土社会日常生活中举足轻重的人际互动工具,给传统乡土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手机使用与乡土社会相关研究也成为了学者们研究的热点。目前为止,国内外对于手机使用与乡土社会的相关研究中,在研究内容上,对手机推动乡土社会社交模式变迁进行考察的研究较少;在研究方法上,对所调研社区手机使用情况追踪式的定性研究较少。因此,笔者通过在田野点长期的、持续的、追踪性的参与式观察,以智能手机为切入点,从乡土社会社交领域入手,讨论手机对传统乡土社会社交方式及结构的影响。笔者尝试回答:乡土社会居民使用手机进行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对传统乡土社会社交模式有什么样的影响?手机的使用是否扩大了他们原有的社会关系圈,从而推动了传统乡土社会社交模式的变迁?这种变迁又是否打破了千百年来以血缘、地缘为核心的社会关系网络?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至第六部分为正文,第七部分为结语。第一部分笔者参考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等与本选题相关联的学科论著及其中的一些代表性研究,试图在文献综述中较为全面地概述目前为止手机与乡土社会的相关研究,为本文的研究交待研究背景及选题的可行性发展和实际应用;第二部分笔者对所调研村寨的自然地理与通讯环境、历史溯源与家族往来、社会经济与信息交互三个方面进行整体概述,呈现出村寨基本概况,同时凸显该地区传播环境的特征,为后文谈到不同时代传播媒介的变迁及社会交往情况提供宏观背景;第三部分为村寨传播媒介的变迁,笔者以村寨一位75岁老人生命史访谈材料为基础,描述现代化进程中该村寨居民在不同时代使用不同传播媒介进行社会交往的历史图景,从而引出手机进入乡土社会的契机与过程;第四部分是村寨不同居民群体使用手机情况的文本建构,笔者重点突出了不同群体使用手机进行社会交往的标志性特征、熟练程度及使用需求差异;第五部分笔者基于前文的文本建构,聚焦手机使用前后乡土社会社交方式中社交话题、社交对象、社交空间三个重要维度的变化,讨论手机推动乡土社会社交方式变迁;第六部分探究手机使用与乡土社会社交结构变迁,既是前一章节的延伸,也是对全文研究问题的一个聚焦和提炼;第七部分结语是对全文的梳理,既对本文核心问题手机使用与乡土社会社交模式变迁进行总结,也基于手机使用与乡村之变,讨论变化中传统乡土性的延续。通过笔者的研究表明:手机端移动互联平台给乡土社会传统社交方式带来了无线可能性,模糊了亲缘与地域的界限。通过手机,乡土社会居民们的社会交往不再局限于此时此刻,压缩了时间、跨越了空间,打破了周遭世界的局限,蔓延至共同世界同陌生人进行交互。同时,乡土社会社交方式变迁又进一步影响了社交结构:其一,从熟人社交到陌生人社交,虚拟社交空间中“人情”社交与“无人情”社交开始糅合,人情社会逐步解构;其二,在手机端移动互联海量信息席卷下的乡土社会,长老权威逐步弱化,青年领袖逐步凸显,权力结构开始转移;其三,传统亲密关系因手机端的网络世界受到冲击,产生裂痕。基于以上,本文论证了手机是推动传统乡土社会社交方式,乃至社交结构变迁的重要因素,每一个人都通过手机端移动互联平台生发了新的社会关系网络,扩大了交际圈。但我们仍需看到传统乡土社会社交观念中的乡土性并没有消失,在线上的虚拟社交空间中乡土社会的亲友乡邻依然保持着千丝万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