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抑郁症是一种危害全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情感障碍疾病,其病理机制现在仍未彻底阐明。单胺递质学说在过去占有主导地位。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提出了抑郁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失调学说、神经可塑性受损学说和相关信号转导通路障碍等学说,很多都得到了临床研究结果的支持。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和疾病谱的改变,抑郁症对人类健康的巨大危害日益明显。根据 2001 年 WHO 的报告,抑郁症造成的伤残位居各类疾病之首,抑郁症造成的疾病负担列为全球疾病总负担第四位,估计到 2020 年将升至第二位,仅次于冠心病,被称为新世纪健康的第二杀手。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阐明其作用机制,是摆在医学科学工作者们面前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临床实践表明,针灸疗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抑郁症患者的症状,而且具有无副作用、简便易行的优点;但其产生疗效的机制有待深入阐明。本研究通过观察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的影响,明确针刺治疗抑郁症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电针对模型大鼠海马NO-cGMP 信号转导通路及 BDNF mRNA 表达的影响,旨在明确电针治疗抑郁症的部分机理。 方法 30 只 SD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 10 只。用慢性不可预见性轻度刺激结合孤养的方法造模,给予模型组和电针组 21 d 不同的应激刺激。造模同时针刺治疗电针组动物,选取“百会”“印堂”穴,频率 2 Hz,电流强度为 0.6 mA 左右,留针 20 min,每日 1 次,连续针刺 21 d。于实验前1 d、实验第 7、14、21 d 测量大鼠体重,并进行开野实验及糖水消耗试验。行为学观察结束后,将各组大鼠随机分为两部分,分别取海马组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cGMP 含量,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nNOS 表达量、原位杂交法检测 BDNF mRNA 表达量。 结果 1.造模 7 d 后模型组的体重、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即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0.001),体重的减少主要产生在第 7 d, 水平运动从应激 7 d 后即极显著降低,垂直运动次数呈进行性减低;电针组的体重在第 7 d 也出现了减少(P<0.001),与模型组一直未见差异,但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次数始终高于模型组(P<0.05~0.001),与正常组未见差异。第 21 d 的糖水消耗试验显示,模型组相对糖水消耗量低于正常组和电针组(P<0.05),电针组与正常组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