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初,为了平衡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生态问题,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率先进行了都市农业的实践,1930年“都市农业”的概念首次出现在日本学者青鹿四郎的著作之中。我国都市农业的起步较晚,集中出现在较发达的城市及地区,现在已经在上海、深圳等地形成了都市农业的雏形,从2004年开始,国家“一号文件”连续9年将建设现代化农业放在首位,由于基本国情的不同,我国发展的都市农业与国外发展的都市农业从功能定位到发展模式各方面均有不同,本文以长春市都市农业的发展为例,着重从功能定位、发展条件及功能区划分等方面深刻剖析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途径,并为长春市及其他城市的都市农业发展提供基本的发展模式参考。 长春市都市农业的功能定位于:经济生产、社会文化以及生态示范三方面,都市农业的功能也是其发展的总体原则。通过与国内其他城市、以及省内其他产业发展数据进行比较研究及理论论证,本文从九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发展都市农业所需条件,同时也是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内在因素。依据马克思的级差地租理论、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以及发展形成的比较优势理论,结合充分的数据统计,并考虑地区实际发展的特色因素,本文将长春市所辖六区四县的代表基本生产条件、农业现代化水平等的数据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可以将长春市都市农业分为三大功能区,即:粮畜功能区、蔬果花卉功能区及旅游观光体验功能区。从地理位置来看,三大功能区大致呈现以城区为中心,向外辐射的圈层结构。由于经济发展、资金支持、市场条件等方面的局限性,长春市的都市农业只能说是初具模型,向上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资源的有限性也成为了制约都市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阻力,针对如何消除发展的内在阻力,谋求可持续的发展态势,本文也提出了诸多可行性政策建议,力求从理论角度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依托。 总体来看,都市农业的发展是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需求结构升级的内在需求,充分的分析和论证显示,都市农业的发展存在充足的内在动力,但如何发展,采用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各个地区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需采取不同的、具有针对性的发展政策和措施,本文以长春市为例进行分析,也是为各地区都市农业的崛起或进一步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由于数据源有限,及理论知识的欠缺,可能在分析过程中出现一些纰漏,望广大专家学者加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