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批判话语分析的视角解读《纽约时报》报道中日钓鱼岛争端的新闻话语

来源 :北京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11次 | 上传用户:skyz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次研究以《纽约时报》关于中日钓鱼岛争端的新闻话语为对象,试图探究其话语策略,分析其话语、权力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在全球化国际传播的背景下,国际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大众话语,对国家形象的建构意义愈发重大。崛起中的中国在改变不平等国际秩序的过程中,难免渐生摩擦,而围绕国际争端的新闻话语更是话语权激烈争夺的竞场。钓鱼岛争端涉及中、日、美三大国,且争端或将成为常态,其意义远远超过了一般的领土争端,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关乎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重大事件。主流媒体关于钓鱼岛争端的国际报道不仅具有新闻价值,更具有关乎相关国家形象建构的重大意义,甚至可能对社会现实产生相应的反向建构。美国是中日钓鱼岛争端中的重要介入因素,而美国的《纽约时报》闻名世界,对外宣称秉持客观、中立的报道原则,也对中日钓鱼岛争端进行了大量报道,其新闻话语具有重大研究价值。围绕中、日、美三个主体,尤其是针对中方,《纽约时报》的这些新闻话语试图建构怎样的主体形象,是否具有特定的倾向,由此反映了怎样的权力关系与意识形态?从话语策略而言,这些权力关系与意识形态的建构是怎样实现的?深入社会实践层面,这些话语实践可用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进行相应的解释,而这些话语实践又可能反过来对社会现实的建构产生怎样的影响?为解答上述问题,研究以《纽约时报》报道中日钓鱼岛争端的新闻话语为对象进行分析,结合了费尔克拉夫与梵·迪克的CDA理论与方法,以文本、话语实践与社会实践的三维框架为基础,辅以主题结构的分析方法。通过剖析,研究希望一方面有助于受众在信息爆炸、信息全球化的今天,提升对新闻等大众话语进行批评解读的意识与能力;另一方面,研究剖析《纽约时报》报道中日钓鱼岛争端的话语策略,旨在深入理解《纽约时报》如何利用看似客观的话语建构特定的权力关系、散播其意识形态。这种理解有助于熟悉国际传播规则,不仅有利于我国肩负国际传播使命的媒体更有针对地进行反驳,而且有助于加强自主设置议程的技巧,在国际争端报道等国际传播中争夺更加有利的话语权,维护正面的中国形象。研究发现,从文本维度到话语实践维度,《纽约时报》运用了词汇的过度化、及物性过程的转换,利用篇章主题的推导、局部语义的连贯,以及互文性话语描述方式的择取与搭配,形成了多维渗透的话语策略,勾连并运用了话语所在的文本与社会语境,建构了一个立体的话语体系。在此体系中,中国被集中建构为引发了巨大危害、带有严重威胁的争端挑起者;而日本虽然偶尔受到美方敲打,但主要是被建构为受中国威胁与压迫、进行反抗的一方;美国则始终被描述为最理智的协调者。上升到社会实践维度,将话语实践与对应的社会现实进行分析,则可发现,话语背后暗藏着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体现并建构着中国威胁论调的偏激意识形态,褒美、偏日、贬中。《纽约时报》的这种话语实践是与美国在中日钓鱼岛争端中的权力建构需求相对应的,是为其地区霸权建构而服务的。但这种话语实践试图建构的意识形态不利于钓鱼岛争端的解决,不利于地区和平与稳定,受众应具有批判解读的意识与能力,我国媒体则应在掌握话语策略的基础上进行话语权争夺。
其他文献
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人民走向美好未来的思想保证。苏东剧变的惨痛教训
<正>当前,行业逐步进入快速发展期,一方面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需要加快完善,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迫切要求和基本面向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依然带给行业新的发展支点和空间。
<正> 抗惊厥类药物最早除用于预防和治疗偏头痛外,也用于治疗癫痫的发作。然而,最近几年不少抗惊厥药物已广泛用于治疗各种感觉不适和控制一系列的慢性疼痛。临床上,它们被证
从蒋廷黻的一份遗嘱说起1938年10月31日,蒋廷黻写下了一份遗嘱。其中有这样一段:我生平有一大遗憾,即未阻止中日战争的发生。九一八事变以前,我知道我们在东北应该避免与日本
在高校的舞蹈教学中和学生的舞蹈练习中,舞蹈呼吸是其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掌握正确的舞蹈呼吸技巧能够帮助学生在舞蹈过程中将舞蹈动作表现的更加到位,更具表现力.文章以高
门式钢架轻型房屋结构因受力明确、施工便捷、经济实用等优点,在近十年得到广泛的应用。
<正>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这里的"材"也包括了学生气质的不同特点。气质指的是在人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事实证明
本文在分析高职生就业弱势群体心理问题成因的基础上,运用心理资本干预模型理论,研究高职生就业弱势群体的心理辅导策略,就如何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提升心理资本、增强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