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讨水冲法手术技术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的临床应用并与常规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做比较。回顾性选择2007年6月至8月在“彭年光明行动”进行白内障手术的老年性患者。选择其中晶体核硬度约为Ⅲ~Ⅳ级的白内障眼,共168眼(晶体核硬度按LOCS-Ⅱ分类法分类)。患者平均年龄为(69.36±1.42)岁,术前平均视力:光感-0.1,术前身体及眼部检查均排除不能手术及其他眼疾。设采取水冲法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患者92例,为实验组(后称水冲法组)。采用常规法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患者76例,为对照组(后称常规法组)。术前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及晶体核硬度、眼压、角膜平均散光度数、中央角膜内皮细胞等各方面检查,经统计学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术后第1、3、7天、1月、3月后查视力。并且观察术前、术后裂隙灯、眼压、角膜曲率变化及中央角膜内皮细胞变化。术后3个月内的最佳裸眼视力≥0.5以上者,水冲组74例(80.43%),常规组51例(67.11%)。两组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水冲组术后第一天即全部角膜清亮,常规组有2例,轻度角膜水肿但无明显后弹力层皱褶。经局部50%葡萄糖每10分钟一次点眼约半日,第二日即水肿消失、角膜恢复清亮。并且两组术后第一天均基本未见前房炎症反应,瞳孔圆形,对光反射灵敏。所有眼压均正常范围之内。术后观察两组手术切口,均闭合良好。术后水冲法与常规法的角膜平均散光度数的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组间水冲法角膜平均散光度数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而常规法角膜平均散光度数比较P<0.01则有显著差异性。术前的中央角膜内皮细胞与术后3个月内中央角膜内皮细胞比较。术后水冲组与常规组两组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而组间水冲组、常规组术前、术后比较P<0.01有显著性差异。术后角膜内皮丧失率:水冲组为(9.02±0.69)%,常规组为(13.21±1.13)%,两组比较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水冲法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组,术后的视力、角膜散光、角膜中央内皮情况及眼前节反应等各方面比较,均优于常规法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组。手术效果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相近,角膜内皮细胞的丢失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尤其适用于手术量大、手术条件受限的助残复明工程或手术设备不完善的基层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