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疾病谱亦随之改变,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快速追赶欧美发达国家,成为威胁国民生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在肿瘤的早期诊疗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控制恶性肿瘤的转移上并未有突破性的进展。若肿瘤只是在局部生长,那么在治疗上仅用外科手段便可获得良效,具有远处转移的能力更是良、恶性肿瘤的区别,恶性肿瘤的远处转移是危害肿瘤患者生命的主要原因,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肿瘤的局部治疗,已经正在从创伤性大的外科手术向各种微创消融手术转变,全身治疗从细胞毒药物向分子靶向治疗转变,可见现代医学强调了对肿瘤细胞本身的打击。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机体特殊微环境密切相关,传统中医学通过改善肿瘤患者体内清浊不分的混乱状态,使气血运行畅通,水饮津液归于正化,以杜绝肿瘤滋生之源。传统中医讲究“治未病”,强调未病先防,防微杜渐,了解疾病的发展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本文旨在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根据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性,运用中医传统思维和方法,试图揭示恶性肿瘤的传变规律,阐释相关相关脏器易成为肿瘤转移靶器官的原因,为临床改善肿瘤特殊微环境提供理论依据,丰富对恶性肿瘤认识的中医学理论。恶性肿瘤具有生命的活性,癌细胞是机体细胞受到重重打击后继续存活,是生命存在的另一种形式。本文运用进化论的观点,阐释肿瘤的发生、发展,肿瘤的转移是肿瘤细胞在机体特殊微环境下演化的结果。恶性肿瘤转移具有靶器官的选择性,具有自己特殊的传变规律,本文从病位的传变来探讨肿瘤的传变规律,主要用中医理论探讨了肿瘤转移靶器官的选择性,试图阐述出现代解剖学中的赃腑与传统中医学脏腑的区别和联系。中医对恶性肿瘤转移的理论探讨较少,并且多局限在经络气血走向以及脏腑生理特点上,忽视了肿瘤本身的生理特性以及脏腑的阴阳属性。肿瘤转移的靶器官必须是适合肿瘤细胞生长的微环境,肿瘤细胞具有“体为阴”、“用为阳”的生理特性,结合脏腑自身的生理特点及阴阳属性,运用中医理论阐释肺脏、肝脏和骨组织易成为肿瘤转移靶器官的原因,以及心脏、脾脏不易成为肿瘤转移靶器官的原因。“同气相求”,靶器官的选择在于肿瘤细胞是否易于在此定居“阴成形”,并且能够满足肿瘤细胞高代谢、快速增殖的“用阳”特性。转移瘤和多原发癌在临床上明确区分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无论是转移瘤还是多原发癌都说明机体遭受重创,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治疗上应调整阴阳,改变机体内环境,恢复机体阴平阳秘状态,杜绝癌毒滋生之源。肿瘤转移是特殊的肿瘤细胞(种子)在其适宜的组织微环境(土壤)中生长发展的结果。传统中医学的优势即为改变肿瘤患者机体特殊微环境,“以静制动”,先安未受邪之地,使得相关脏器不易肿瘤细胞定居和生长。根据导师胡凯文教授长期临床经验,治疗肿瘤必须厄其生命之机,毁其形,并清除体内痰毒淤血,改变机体微环境,以杜绝其滋生之源。为弥补治疗上对肿瘤细胞重视的不足,临床治疗上常在复方中加用少量动物药,“以动制动”,以动物药灵动之性扼杀肿瘤细胞生长迅速及四处流窜之性。动物药是临床上治疗恶性肿瘤的常用药物,其临床功效非一般植物药所能比拟。动物药效猛力专,为血肉有形之品,“以肉治肉”,以其剔邪搜络、攻坚破积之性,直捣其穴,厄其生命之机,并且动物药活血祛瘀、化痰通络之力强,畅通脉络中气血。本文简要介绍了动物药的发展源流、动物药的药性特点和功用、动物药治疗肿瘤的理论依据以及几种临床常用抗肿瘤动物药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