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面高度异常是瞬时海平面相对于平均海平面的变化,其被广泛应用于海洋动力现象的研究。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卫星测高技术日渐成熟,其数据依靠大尺度、全天候、数据量丰富的特点,已成为获取全球海面高度异常数据最主要的手段。多颗测高卫星同时在轨促使多星融合数据产生,多星融合数据时空分布均匀、精度更高,为海洋中尺度动力现象研究提供了数据保障。本文基于十颗卫星高度计,对获取的多星沿轨测高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得到了统一的海面高度异常网格数据,开展中国近海海平面变化研究。本文联合使用1993-2015年T/P、ERS-1/2、Jason-1/2等十颗卫星高度计测高数据,采用Lanczos滤波方法,对截断频率进行研究优选低通截断频率,对各卫星沿轨测高数据进行滤波。然后根据高斯马可夫最小二乘理论,针对时空客观分析方法改进其协方差函数,开展多源卫星测高数据融合方法研究,得到多源卫星海面高度异常融合数据,并分别对滤波结果和融合数据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本文各卫星滤波结果和AVISO滤波数据的偏差的RMS的平均值为0.5867cm,相关系数的平均值为0.998,通过优选截断波长对沿轨数据采用Lanczos截断滤波效果较为理想。融合数据方面,以中国近海海域融合数据为例,与AVISO产品进行比较,在平均值,RMS,标准差、RMSE和相关系数上均表明本文的海面高度异常融合数据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可靠性,可以较为准确的反映全球或区域海洋海面高度异常的分布情况。最后基于本文海面高度异常融合数据和ECCO2再分析数据开展对中国近海总海平面及比容海平面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993-2015年中国近海总海平面上升速率约为3.65mm/a,海平面变化存在约1.2-1.5年和2.3年的年际周期信号和11年左右的年代际周期信号。中国近海总海平面变化主要是比容海平面变化引起的。中国近海海平面变化的年代际信号与西赤道太平洋海平面变化趋势相同步,表现为负异常。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发现ENSO和PDO通过改变比容海平面作用于西太平洋造成SLA负异常,进而引起中国近海SLA年际和年代际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