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1978年,为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通过群众运动的形式进行社会动员,贯彻中央的有关政策,形成了一种治理模式。农业学大寨运动就是其中的一次。为能客观地反映大寨及农业学大寨运动的真实性,本文将农业学大寨运动置于国家政治理想和革命建构运动中,阐述农业学大寨运动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政治运动的关系,勾勒出农业学大寨运动发生、发展和终结的脉络。围绕这一主题,论文从大寨的发展历程、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历史脉络和对农业学大寨运动的评价三个方面进行论说。
第一,对大寨社会进行分析。文章介绍了大寨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展现了大寨在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运动中的变迁。可以说大寨人是在一种贫困交加的条件下,为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问题,主动地响应国家的号召,并相应地做出自我调整,创造了大寨历史上的奇迹。
第二,从1964年至1980年,农业学大寨运动经历了发生、变异、高潮和终结四个阶段。纵观这一历史,“文革”前的农业学大寨运动是一场农业竞赛运动,“文革”开始后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则是一场政治运动。20世纪六十年代初,为使国民经济好转,国家宣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都响应国家的号召,掀起了一场农业竞赛运动。“文革”开始后,阶级斗争意识主导一切,大寨领导人主动适应形势的需要,将大寨人艰苦创业的成果“合理”地演变成阶级斗争的成果,农业学大寨运动也随之被扭曲为政治斗争。地方政府以学习毛泽东著作和社会主义教育为纲,以共产党组织内部的整党整风为依托,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核心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广大农民在“灵魂深处”革命的政治压力下,不自觉地推行了大寨体现农村社会理想的具体经验。可以说,当时标榜的大寨具体经验脱离了中国农村社会生产力水平,以林彪、江青为代表的激进派势力一面夸大大寨具体经验的“理想性”,一面极力推广大寨具体经验,地方社会在单一的文化认同和持续灌输意识形态的条件下推广了大寨具体经验。与此同时,以周恩来、邓小平为代表的稳健派则极力宣传《农业六十条》,鼓励地方社会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发展生产。在这两种意识的相互影响下,农业学大寨运动呈现复杂性。
1978年前后,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指导思想的确立,务实思想逐渐代替了“凡是”思想。各地在落实《农业六十条》的过程中,开始探索农业的出路,纠正学大寨中盲目照搬的问题。媒体以大量的篇幅揭露学大寨中的“土政策”、虚报产量、基层干部粗暴的工作作风等问题。中央反思和修改农业政策。广大农民为解决生存问题,突破大寨具体经验,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发展农业生产。农业学大寨运动最终在政治动员和制度变迁中落下了帷幕。
第三,结语部分从大寨模式、大寨精神、大寨式典型、大寨式干部四个方面对农业学大寨运动进行评价。同时分析了农业学大寨对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启示:一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二是制定合理的农村发展思路;三是正确对待典型;四是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