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城市化率水平在过去十年中以年均1%的速度快速增加,至2014年已达55%。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颁布。该规划实施中的重要一环,就是实现城市发展的速度能够满足常住人口和农村转移人口就业、安居和休闲娱乐的需求,由此衍生而来的规模化用地需求也对提升土地储备体制机制的运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国家近年来倡导的转型发展战略也对当前地方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土地财政路径依赖提出了变革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必要深入探讨现行土地储备体制机制运行中存在的障碍和问题,为土地储备体制机制的完善与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建议。本文站在土地储备参与主体的视角,紧紧围绕影响土地储备体制机制运行效率的三方面关键要素展开分析:首先,运用规范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土地价格的特点与影响土地供求的因素,并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土地储备价格的形成机制、关键影响因素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得出的主要结论是现有土地储备价格关系存在扭曲,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土地收购价过低,农民利益未得到充分保障;二是政府通过双边垄断攫取了过高的土地增值收益;三是开发商基于适应性预期的土地竞买行为,导致了房价、地价的互推高涨,在新的市场环境中,面临的风险逐步加大;四是随着房价走势的日趋分化,土地储备价格间的传导机制开始失灵。其次,在深入分析土地储备体制形成背景与运行中遭遇土地财政特殊动因的基础上,系统探讨了我国土地储备体制的现状与暴露出的问题。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在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经济发展路径依赖的影响下,土地储备体制在运行中发生了显著异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目标功能的偏差与错位;二是法律依据缺位与行政规制随意;三是实施主体单一与管理组织无序;四是融资渠道方式有限;五是监督评价考核处于空白。接下来,构建博弈模型探讨了政府、农民集体与开发商等土地储备参与主体之间的博弈行为,并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分析了政府主导、政府委托开发商和农民集体自主这三种典型的土地储备运作模式。得出的主要结论为现有以单一主体为主导实施的运作模式更多形成的仍是零和博弈,僵化的运作模式限制了非合作博弈向合作博弈的转换可能与空间。最后,在运用波特五力模型总结当前土地储备领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研判土地储备经济发展未来“新常态”特征的基础上,从回归本位目标、打破政府垄断、扩容建设用地供应、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和赋予土地供应的参与权利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提升土地储备体制机制运行效率的建议。与已有的研究相比,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一是研究视角的创新,本文尝试站在微观参与主体和产业分析的视角,更为深入和系统地分析了土地储备体制机制运行中存在的障碍。二是研究内容的创新,本文尝试对土地储备运行全程中形成的各类土地价格进行了内涵、形成机制、关键影响因素和价格体系空间分布特征等方面地开拓性探讨,并将作为土地需求方的开发商也纳入到系统研究的框架中。三是研究手法的创新,在土地储备价格的分析中引入了格兰杰因果检验、特征价格模型、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在土地储备运作模式的分析中运用了博弈建模分析的方法,并尝试探索了多学科的交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