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铜纳米颗粒对土壤反硝化过程的影响机理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jhipan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具有特殊的抗菌性能,氧化铜纳米颗粒(CuO NPs)在农业系统中常用作抗菌剂、除草剂、杀虫剂等,重复使用导致其在土壤中累积,可能对生态系统存在潜在威胁。氮素对植物和微生物生长具有重要作用,氮肥的利用率却只有21-36%,过量的氮素会在环境中累积,造成土壤肥力过剩、土壤沙漠化、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反硝化可将硝酸盐(NO3?)还原成氧化亚氮(N2O),再进一步还原成氮气从土壤中释放,以此来维持生态系统氮素平衡。其中,N2O是一种强温室气体,它的温室潜能比CO2强298倍,可能导致臭氧层空洞。反硝化过程是N2O产生的主要来源,而土壤贡献占全球氧化亚氮释放量的59%。因此应重视土壤反硝化过程及N2O释放的环境效应。已有研究表明,CuO NPs进入土壤后会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但CuO NPs对土壤微生物反硝化过程及其影响机理尚不清楚。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验从宏观层面常规指标(NO3?,NO2?,N2O)考察CuO NPs对反硝化过程的影响;然后在微观层面利用电子传递系统活性(ETSA)、反硝化酶活性、ROS的产生、反硝化功能基因、微生物群落组成等指标的变化揭示CuO NPs对反硝化过程的影响机理。
  ①本实验探究60小时内CuO NPs对反硝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CuO NPs明显抑制了反硝化过程,导致了NO3?和NO2?累积浓度升高,N2O释放速率降低。数据显示,与空白相比,当CuO NPs增加到500mg kg-1时,NO3?累积量增加了11倍,N2O释放速率降低了24.1%。CuO NPs铜离子溶出实验进一步表明铜离子显著抑制了NO3?的去除和N2O的释放,其作用效果与CuO NPs处理基本一致,推测CuO NPs的毒性主要来源于其所产生的铜离子。
  ②本实验从ETSA、反硝化酶活性和ROS产生的角度来探究CuO NPs对反硝化过程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CuO NPs导致ETSA受到显著抑制,与空白相比ETSA降低了23.8-52.4%。酶活性数据表明,施加CuO NPs显著抑制了硝酸盐还原酶和一氧化氮还原酶活性,使其分别降低了21.1-42.1%和10.3-16.3%。这表明ETSA和酶活性的降低可能是CuO NPs对反硝化产生抑制作用的原因。ROS分析表明,各处理组中ROS产生量未见明显变化,故ROS不是CuO NPs影响反硝化的主要原因。
  ③土壤群落组成和反硝化功能基因丰度实验结果表明,CuO NPs导致五种反硝化关键功能基因narG,nirK/nirS,norB和nosZ相对丰度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其中narG和nirS基因受到的抑制作用最显著,分别降低了5.2-33.3%和15.8%-61.8%。微生物群落也受到CuO NPs的影响,不同水平群落结构均有所变化。CuO NPs导致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明显降低,但使α-变形菌和β-变形菌群落丰度有所升高。施加CuO NPs后,与反硝化功能相关的芽孢杆菌属和梭菌属丰度均有所降低。结果表明CuO NPs对反硝化功能基因丰度和土壤微生物结构均有负面影响。
其他文献
抗生素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高效抗菌药,在水环境中被普遍检出,因其“伪持久性”以及容易诱导产生抗性基因,导致潜在的环境风险而备受关注。然而,抗生素污染在自然环境中不会单一存在,尤其是养殖饲料中金属元素的添加、畜禽粪便的肥料化使用以及污水灌溉等原因,金属-抗生素复合污染已成为水环境抗生素类污染的重要特征。由于抗生素自身的抑制作用使得其较少通过生物转化被去除,氧化降解和光降解成为抗生素在水环境中自然消减的
十溴联苯醚(BDE-209)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多溴联苯醚类阻燃剂,由于其具有长的半衰期,已在环境中被频繁检出。BDE-209具有生物积累性和生物毒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因此开发有效的方法从污染环境中消除BDE-209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筛选获得新型微生物菌群GY1,分析了GY1对BDE-209降解性能、转化机制以及降解过程中群落变化。对GY1进一步分离获得微杆菌Y2,开展了其对BDE-20
含重金属废水可以通过吸附分离技术实现超低浓度或者高质量的处理出水。然而,受限于常规吸附剂的比表面积、表面电性结构、空间效应等,往往难以获得高的吸附容量。以石墨烯为代表的新兴碳纳米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尺寸小、吸附效率高等特点,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但传统的石墨烯基吸附剂存在吸附速率慢、吸附量小、价格昂贵以及分离回用困难等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1)增加石墨烯基吸附剂表面对重金属离子具有螯合作用官
摘要:在现有的土地制度框架下,我国广大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已普遍存在,但流转方式多样、无序,总是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本文从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入手,分析了现有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最后针对这些现状,笔者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与思考,希望能够起到一些作用。  关键词:农村土地;土地流转;法律规范  前言  对农民来说,土地是生命的源泉,是农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农村土地流转是农业可持续发
期刊
芘是环境中广泛分布、稳定存在的高分子量多环芳烃之一,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日益严重的威胁。芘和其它高分子多环芳烃具有生物利用性差、降解困难的特点,获得高效降解菌种资源与探索高效降解工艺及机理,对多环芳烃的微生物降解研究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红树林土壤样品进行驯化与筛选,得到铜绿假单胞菌PA06和无色杆菌AC15两个芘降解菌株,对它们的芘降解特性、生物表面活性剂伴随合成及作用、混合菌协同降解、
氢是一种理想的能源载体,在清洁燃料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甲烷水蒸汽重整制氢工艺是制氢的重要途径,二氧化碳吸收是强化该制氢过程的重要手段,而二氧化碳吸收剂性能将直接影响制氢工艺的优劣。本文对氧化钙基二氧化碳吸收剂进行氧化锆负载改性,并考察其吸收性能。
   本文通过负载氧化锆,对氧化钙基高温CO2吸收剂进行改性,制得CaO-ZrO2粉体的前驱体,然后再经高温煅烧,即得到经锆改性后的吸收剂。实验采用XRD、SEM及热重分析仪对吸收剂进行测试表征,考察了不同制备方法和制备条件(前驱体、颗粒粒径、Zr/Ca
膜分离是当前水处理和脱盐的主流技术,但其面临着选择性分离难和膜污染等重大技术挑战。本论文利用聚吡咯独特的电化学性质,将聚吡咯/掺杂剂复合滤膜同时作为电极,通过电极电位动态调控聚吡咯复合膜的孔径大小、润湿性以及荷电性,从而有效减缓膜污染、实现选择性分离,并将电化学和膜分离技术有机结合,研制了一种新颖的膜材料并提出电驱动膜分离方法,对于推动膜法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主要研究结果
日益严峻的能源与环境问题促使世界能源结构变革迫在眉睫,因地制宜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可再生能源的大力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多能互补的先进能源动力系统技术研发和系统集成创新是当前重点研究和发展的方向。中国的生物质和太阳能资源丰富、分布广,其利用潜力非常巨大。结合太阳能和生物质的能源属性,热化学互补利用是一种高效稳定的互补利用方法,即利用聚光太阳热能提供生物质气化需要的热量,产生富氢气体燃料。这种互补方式不仅把太阳能提质增效,而且还实现了生物质燃料化学能的有序释放与梯级利用。因此,本学位论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快速增长,中国城市固体废弃物(MSW)产量正在急剧增加。餐厨垃圾作为MSW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产量的增长起主要作用。餐厨垃圾因其富含有机质和营养物质,具有污染物和资源的双重属性,若能实现有效处理,具有巨大的能源和营养元素回收潜力。
  近年来,水热炭化技术因其具有将湿生物质转化为固体燃料和含碳材料等优势,在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方面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本研究针对中国餐厨垃圾含水率高、有机质含量高以及富含营养物质等特性,以及传统处理工艺中餐厨垃圾处理难度大、能量回收率低等问题,
在污水处理总磷标准日趋严格的形势下,深度除磷技术的研发受到极大的关注。在传统深度除磷技术中,溶解态磷酸盐通常需要转化为颗粒态,再通过泥水分离去除。比较典型的是絮凝过滤技术,该技术可控性高,但其面临的一个问题是絮体容易附着在滤膜表面加速膜污染进程。理论上,吸附膜过滤可以通过反应机制截留溶解性磷酸盐,但吸附膜的技术难点在于膜内污水停留时间极短,在短时间内达到吸附平衡要求成膜材料吸附速率较快。然而,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