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粮食作为一种特殊的农产品,涉及到一个国家的战略安全:而我国地少人多的国情更使得稳定和保证粮食产量成为政府农业政策的重要目标。90年代末以后,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城乡差距加大,农民种粮积极性有所下降。同时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扩张造成了我国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因而粮食产量也出现了较大滑坡。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于2004年出台了粮食直补政策,旨在调动种粮农民积极性,保护和提高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全国粮食大局,增加种粮农民收入。本文通过对微观以和宏观数据的分析,评估了该政策对我国粮食产量增长的影响,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本文首先介绍了粮食直补政策出台的背景以及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演变,对我国研究粮食补贴的已有文献进行了综述。利用微观调研数据,真实而直观地反映了农民粮食生产活动的基本情况——亩产、成本构成、利润率等,结论是农民种粮不亏本,有着较高的利润率,但是受限于人均耕地面积,种粮收入绝对值较低。基于上述结论,本文认为,现行的粮食直补额度不足以对农民扩大种粮面积产生较强的激励效果。利用2000年至2008年9年间全国3l省种粮的面板数据,采用不变替代生产函数(Constant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后简称CES函数),在宏观层面上对粮食生产情况进行分析,弄清了哪些要素投入对粮食增产有着显著影响。第五章,运用实证数学规划方法(PositiveMathematical Programming,后简称PMP方法),对粮食直补政策的效果进行了模拟,定量地研究其对粮食面积、粮食亩产、粮食总产的影响.基于对微观和宏观数据的分析,本文认为,粮食直补政策并不能带来种粮面积的显著增加,而土地这一要素的增加不足以带来2004年以后我国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
历史发展的事实和已有的文献指出,真正持续推动我国农业进步的是那些解放生产力的政策变革以及发展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和农业公共投入。而本文的研究指出,我国现行的粮食直补政策不足以形成粮食增产的可持续推动力,也不能大幅提高种粮农民的福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