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伴随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生产效率得到明显改善,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也逐步得到提高。本文利用1999-2001 年的辽宁省企业调查数据,分析国有企业自改革以来,尤其是“三年脱困”时期生产效率和竞争优势的变化。本文研究发现,改制的国有企业,与活跃于市场经济中的非国有企业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但相对于没有改制的国有企业而言,在生产率和要素投入的配置等方面还是改善了很多,取得了很明显的进步。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改制国有企业的用人机制更为灵活,劳动配置逐步趋向合理。观察到的劳动力利用状况和劳动时间利用率初步表明其劳动利用效率的显著上升,劳动边际产值与劳动成本的比较也显示了改制国有企业的冗员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企业已经拥有一定的用人自主权,原有僵硬的用人机制初步被打破,劳动力配置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第二,改制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明显提高。本文通过传统生产函数法分析国有企业要素投入的弹性和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它们对产出增长的贡献,发现伴随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改制国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对产出增长的贡献作用仅次于中间投入增长对产出增长的贡献,而且全要素生产率在1999?2001 这三年间的增长速度及其对产出增长贡献的增长速度都显著快于未改制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这些都表明国有企业在改制后生产效率的增长,要素投入的产出综合效应进一步增强。第三,改制国有企业的技术效率得到很大改进。本文利用前沿生产函数来测定国有企业的技术效率,发现改制国有企业的技术效率有较明显的提高,而企业规模、企业研发能力以及企业用人自主权都很显著地影响了企业技术效率的提高,同时,国有产权的明晰也是影响企业技术效率提高的重要原因。总之,从1999 年到2001 年,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转型的加速,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都有很大程度的改善和提高,但与非国有企业仍相形见绌,这意味着国有企业改革仍需深入进行,只有当国有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变革成为企业自身解决矛盾的途径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才具有自生能力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