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选择性阻断大麻素受体CB1或CB2,观察内源性大麻素2-AG对保留神经损伤诱导的神经病理痛的抑制效应,以及是否能够翻转该抑制效应,从而明确具体哪个大麻素受体在2-AG发挥的镇痛效应中起关键性作用。方法:通过对大鼠坐骨神经分支部分损伤,构建神经病理痛动物模型——SNI模型(Spared nerve injury model,SNI model),行为学实验观察:大鼠机械痛阈——50%爪缩阈值(50%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50%PWT)的改变情况;鞘内单次注射内源性大麻素2-AG,观察其对大鼠机械痛敏的抑制效应;2-AG分别联合应用大麻素受体1或大麻素受体2特异性阻断剂(AM281或AM630),观察这两种受体阻断剂对2-AG镇痛效应的翻转情况。通过细胞形态学实验和蛋白印迹实验,观察上述干预措施后,大麻素受体亚型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共表达情况,以及星形胶质细胞内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的关键酶——谷氨酰胺合成酶(GS)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行为学研究发现,大鼠坐骨神经分支部分损伤后(SNI模型)第四天,测定大鼠的50%PWT,发现其机械阈值显著下降(1.57g)并出现明显的机械痛敏;鞘内给予2-AG后,明显地抑制了大鼠的机械痛敏,大鼠的机械痛阈显著上升(13.67g),与SNI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F(1,71)=318.75,P<0.01),同时观察到2-AG的镇痛效应可持续30min;CB1受体阻断后,大鼠的机械痛阈明显下降,翻转了2-AG对机械痛敏的抑制效应(F(1,71)=346.20,P<0.01),持续观察60min翻转效应仍然存在;CB2受体阻断后,仅在45~60min时翻转了2-AG的抑制效应,与2-AG组相比差异统计学意义(F(1,71)=10.81,P=0.022<0.05)。细胞形态学研究结果显示,在SNI模型组,腰段脊髓背角的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均不同程度的被激活,其中星形胶质细胞被激活的最为明显,GFAP、CB1受体的表达水平同空白对照组(Na?ve组)相比较表达明显增强,并且GFAP和CB1受体共表达水平亦明显上调(均P<0.05);鞘内注射2-AG后腰段脊髓背角的星形胶质细胞的表达程度与SNI组比较受到一定的抑制,同时CB1受体的表达和GFAP/CB1受体的共表达水平也明显下调(均P<0.05);阳性细胞计数统计结果还显示,CB1、CB2受体单独阻断组中,GFAP、CB1和GFAP/CB1阳性细胞数均显著高于2-AG组(均P<0.05);CB2受体在各组织染色中均未出现明显的阳性标记。蛋白印迹实验发现,神经损伤(SNI组)后GS的蛋白表达水平与Naive组比较明显提高(t=20.22,P<0.01);2-AG组显著抑制了SNI组GS的高表达(t=13.08,P<0.01);CB1阻断组GS蛋白的表达同2-AG组比较明显上调(t=6.91,P<0.01);CB2阻断组GS蛋白的表达同2-AG组比较无明显差异(t=2.81,P=0.186>0.05)。结论:内源性大麻素2-AG可以明显抑制大鼠保留神经损伤诱导的神经病理痛60min观察期的触诱发痛行为,该效应是通过激动星形胶质细胞的CB1受体和CB2受体,抑制星形胶质细胞内的GS酶表达,进而抑制了谷氨酸在突触末梢的合成和释放而实现的;并且,在60min的观察期内CB1受体激动所产生的镇痛效应明显强于CB2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