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哲学,其基于对生产和生活世界的回归,并因而得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立统一等具备较强解释力的科学的观点。唯物史观对生产和生活的回归,不仅是区别于传统哲学的最大特点之一,也是马克思重要的社会形态构想——共产主义思想的来源基础。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有深刻认识,认为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最终会导致资本主义被取代。马克思的这种猜想虽然因为资本主义的自我修正而解释力下降,但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旧困于这一矛盾之下,并几乎发展停滞。当然,在以公有制为主,多种分配机制并存的生产关系下,我国也出现了类似西方资本主义的、较多的社会问题。这种现实下,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唯物史观坐标下,再次回归生产和生活,解开生活表象,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路径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从生产与生活的理论发展轨迹出发,回顾了传统哲学在生产与生活领域的理论阐述,从回顾结果来看,传统哲学缺乏实践观,在这一领域成果稀少。如此相反,基于实践观的马克思主义在这一领域硕果累累。为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一领域的成就,文章第二部分介绍了唯物史观建立在向生活世界回归的本质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向现实生活回归的理论机制。生产与生活不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哲学理论构建的根基,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主题,其两者关系紧密,具有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文章第三部分介绍了唯物史观的回归及其理论机制。唯物史观是实践哲学,在利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解释当前生活世界时,必须要求唯物史观的理论回归。而唯物史观回归当前生活世界的两个基本落脚点就是生产和生活。只有对生产和生活的考察,才能了解隐藏在生活世界表象下的当前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分配机制的现状,并分析这些生产关系要素是否与当前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在对生产和生活的考察中,文章阐明了这些基本要素与生活世界种种表象之间的联系。如消费异化、社会不公平等。研究同时关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对消费异化和社会不公等日常生活表象的分析,并借鉴了他们解决这些生活世界问题的观点。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了生产积极性均衡理论,认为只有通过生产和生活的互构以及和谐互动,才能建立一种既保证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又将社会不公平控制在低水平下的社会形态。在这一形态下,社会生产力将持续发展,当量变引发质变时,马克思所构想的“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目标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