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语言磨蚀”(language attrition,简称“语蚀”),即语言习得的逆过程,指双语或多语使用者由于某种语言使用的减少或停止。其运用该语言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退。在1980年宾夕法尼亚大学召开的“语言技能磨蚀大会”上,语言磨蚀被确立为一项新的语言研究领域。语言磨蚀研究历经了大半个世纪的发展,现已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在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理论研究、语言教学和语言规划等方面受到重视,涌现了一大批语言磨蚀学者。(Berman&Olshtain,1983;Olshtain,1986,1989;Weltens,1989;Hansen,2001;de Bot,K,2001;Tomiyama,2000;Cohen,A,1975;Bahrick,1984a;钟书能2003;蔡寒松,周榕2004;李萍,郑树棠2004;倪传斌2006,2007,2008)。语言磨蚀作为语言习得逆过程为语言习得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目前关于语言磨蚀的研究大多是欧洲,美国和日本的语言学者进行的,在我国只有一些综述性文章,针对汉语环境下的二语磨蚀的文章只有寥寥几篇(刘巍,2007)。语言磨蚀研究的第一步应该是尽可能的研究影响语言磨蚀过程的相关变量(BertWeltens,1987)。通过比较国外语言磨蚀学者的观点(如Berko-gleason 1982;Freed1980;Oxford 1982),可以看出在语言磨蚀中,被研究者们普遍关注的影响语言磨蚀过程的相关变量有:1)二语习得过程的特征;2)二语磨蚀受蚀过程的特征;3)二语习得者的特征。在语言磨蚀研究领域,已经探明的可影响语言磨蚀的相关变量有:磨蚀前的外语水平,受蚀时间,与受蚀语的接触,年龄,外语习得方式,社会情感因素和读写能力等(倪传斌,2006;Bert Weltens,1987)。除此之外,Berko-Gleason(1982)根据影响语言习得过程的相关变量列出了其它一些可能影响语言磨蚀过程的相关变量,如性别,社会阶层,认知风格等等。Oxford(1982a:165)认为“这些因素可以根据研究的目的成为预测变量,而不是控制变量或者协变量”。语言学习策略是二语习得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其作为语言习得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很多,但是关于语言学习策略作为语言磨蚀的相关变量的实证研究尚未见到。本项研究以刚入学的本科大一学生,既刚刚结束四个月假期的高中毕业生,为研究对象,旨在调查他们在高考4个月假期之后的英语语言磨蚀情况以及英语学习策略的应用情况,并进一步阐明磨蚀前外语水平对于磨蚀的影响以及学习策略与磨蚀程度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之上尝试性探讨有利于语言水平保持的语言学习策略。期待研究结果可以发现语言学习策略的应用对语言磨蚀程度能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初探学生怎样应用语言学习策略能对语言水平的持久保持产生积极的作用。本研究采取定量研究的方法。从吉林工商学院2008级非英语专业学生中抽取三个班级122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定量研究的工具为学生语言学习策略调查问卷和语言水平测试考卷。本研究中磨蚀时间跨度为4个月,即学生结束全国大学入学考试至大学本科入学前的假期。研究共分为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的数据收集在受试对象大学课程开始之初,即语言磨蚀过程刚刚结束。收集数据为研究对象的高考英语成绩及语言学习策略应用情况;第二个步骤为一周之后,用一套高考模拟试卷再次测试学生的成绩作为受到语言磨蚀之后的英语水平。采集数据之后使用SPSS 13.0进行分析,以观察语言磨蚀情况及不同语言学习策略的应用对语言磨蚀程度的影响。本次研究的结论可以归结如下:1)多数受试对象在停止英语学习最初的四个月后语言水平发生了磨蚀。产生外语水平损耗的受试对象占到总体受试对象的65%。2)磨蚀前的外语水平和磨蚀程度成反比,即外语水平高的受试对象被磨蚀的程度低。3)受到不同磨蚀程度的研究对象对语言学习策略的应用有很大的差别,表现在受到语言磨蚀程度低的对象应用学习策略的频率高,并且在记忆策略,补偿策略,认知策略,社会策略的应用上有差别。4)共有21项语言学习策略与语言磨蚀程度表现出显著相关,记忆策略和元认知策略两类策略尤其相关。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简介部分。主要介绍语言磨蚀问题的严重性,研究语言磨蚀的意义;文章主要解决的问题,问题的背景及意义;介绍论文整体结构。第二章是理论介绍部分。详细介绍国内外语言磨蚀的研究现状。包含主要理论和主要研究成果。第三章阐述论文研究方法。介绍研究对象,研究过程,数据收集和分析过程。第四章研究结果分析。应用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比较不同学习策略倾向与语言磨蚀程度的联系,根据数据回答论文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五章结论部分。总结研究结果,指出研究的意义,有待改进之处。并针对语言学习策略对于语言磨蚀的影响,提出语言学习策略对于语言学习及语言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