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民初经济的发展,实业界亟需大量的实用型人才。然而,当时的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脱离,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学生毕业即失业,社会生计问题突出。一方面实业界需才孔亟,另一方面社会无才可用。针对这一现状,黄炎培等人为了“寻病源”,正确把脉当时的教育,在对国内教育进行实证性调查的基础上,他们又走出国门去“读方书”,对国外进行了教育考察。与此同时,黄炎培首倡导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逐渐兴起,引起了国内教育界的关注。随后,作为提倡、研究、推行职业教育的专门机构——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成立,为中国职业教育理论的早期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欧美留学生的归国加快了西方职业教育理论的引入与传播,而杜威来华对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宣传和对职业教育的倡导也促进了中国早期职业教育理论的发展。中国职业教育理论的早期现代化正是在外部的推动与内部的需要,即外推与内需这种双重动因的相互作用下开启的。中国职业教育理论早期现代化的进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在西方职业教育理论的译介与宣传阶段,西方职业教育理论的植入主要从起初以教育期刊为载体,译介西方职业教育动态,到以出版社为依托,编译西方职业教育书籍的转变,其主要特点是从即译即登这种零碎地译介西方职业教育理论的文章到有组织地系统编译出版西方职业教育理论书籍。在中国职业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实践中,职教社除了创办《教育与职业》外,在研究职业教育理论上,还专门设立了研究部、研究股等职业教育研究机构,通过研究会、高层专家会议、专题研究等组织形式开展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并深入探讨了职业教育的含义、目的、范围与类型、原则等基本理论问题。在中国职业教育理论本土化的阶段,职教知识分子在融合西方职业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需要,以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为职业教育的理论武器,提出了民生职业教育理论。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辛探索,到抗战全面爆发前,中国早期的职业教育理论由单一走向多元化,初步形成了职业学校教育、职业指导、职业补习教育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同时,职教知识分子编写和撰著了一批职业教育基本理论、职业指导以及其他职业教育方面的著作。中国职业教育理论的早期现代化遭遇了难以实现“职教救国”的美好夙愿、难以走出“学”“用”脱离的怪圈、难以改变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思想、难以处理外来理论与本国需要的关系等问题。回顾中国职业教育理论的早期现代化,明晰其存在的问题,也许能给现实的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乃至教育理论研究带来一些有益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