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明导致中国人失眠慢性化的主要不良睡眠行为;研究改善患者不良睡眠行为对慢性失眠预后的重要性。 对象和方法: 1.原发性失眠患者睡眠行为研究 选取2012年2月至2012年6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就诊失眠患者346例,包括79例原发性短暂性失眠及267例慢性失眠者,及同期体检的健康对照者228例,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自制的睡眠行为问卷、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对原发性短暂性失眠患者、慢性失眠者及正常睡眠者进行睡眠行为及睡眠质量评估。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比较三组间睡眠行为差异,多元线性回归进一步比较性别、年龄及睡眠行为条目与睡眠质量的关系。 2.慢性原发性失眠者不良睡眠行为改善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9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慢性原发性失眠患者,符合DSM-Ⅳ对非器质性失眠的诊断标准且病程大于6个月。 ①量表评定: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S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焦虑特质问卷(STAI)、应对方式问卷、睡眠个人信念和态度量表(DBAS)、睡眠行为问卷等。 ②研究方法:所有的患者接受为期14周的药物联合睡眠卫生宣教及干预的统一治疗方案,采用睡眠行为问卷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2周、6周、10周及14周动态观察患者不良睡眠行为改善情况,采用PSQI、ISI、HAMA、HAMD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睡眠情况、情绪状态的变化情况,分析不良睡眠行为改善与药物治疗慢性失眠的疗效间的关系;以PSQI、ISI减分率≥50%或PSQI、ISI≤7作为疗效指标,单因素分析不良睡眠行为改善与失眠转归的关系,综合分析慢性原发性失眠转归的影响因素。 结果: 1.原发性短暂性失眠者或慢性失眠者其不良睡眠行为较正常睡眠者发生的频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睡眠者相比,慢性失眠者比短暂性失眠者具有更多的不良睡眠行为(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睡前服用催眠药物、午睡时间、睡眠受噪音干扰、白天或睡前担心睡眠能力、过度卧床、睡前服用保健品等与PSQI总分具有正相关(P<0.05),午睡天数则与PSQI总分具有负相关(β=-0.100,P=0.017)。 2.经过针对性睡眠卫生宣教及干预后,患者不良睡眠行为总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2周、6周、10周、14周不良睡眠行为总分小于治疗初,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3.根据每个观察对象不良睡眠行为总分变化斜率(r)将其分为显著改善组(r<-0.5)、改善组(-0.5≤r<0)、无变化组(r≥0)。不良睡眠行为显著改善组与改善组治疗后PSQI分数、ISI分数、入睡时间(SOL)较治疗前减低,治疗后睡眠时间较治疗前延长(P<0.001),无变化组治疗后PSQI总分较治疗前减低(t=2.763,P=0.016),睡眠时间较治疗前延长(t=-4.103,P=0.001),在ISI总分、入睡时间上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t=1.717,P=0.114; t=1.748,P=0.106)。 4.不良睡眠行为显著改善组、改善组在治疗后PSQI、ISI评分低于无变化组(P<0.05),且改善组在入睡时间(SOL)上小于无变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 Bonfferoni P=0.034)。 5.不良睡眠行为显著改善组、改善组及无变化组氯硝西泮片在基线期、治疗后2周、6周、10周使用量及整个疗程总使用量间无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14周时,显著改善组、改善组氯硝西泮使用量少于无变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6.根据治疗14周后PSQI分、ISI分数将其预后情况分为有效及无效两种,其中PSQI-post、ISI-post分值≤7分或PSQI或ISI前后减分率≥50%定义为有效,其中显著改善组治疗有效率为66.67%,改善组有效者有效率为73.84%,明显高于无变化组21.43%的有效率(P1=0.007,P2<0.001)。 7.以14周后慢性原发性失眠的预后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示不良睡眠行为改善、治疗中HAMA减分率是影响失眠预后的独立因素,其优势比(OR)分别为0.165(P=0.018,95%CI0.037-0.730)和5.844(P=0.001,95%CI2.119-16.114)。 结论: 1.国内失眠者存在许多不良睡眠行为,依次为担心睡眠能力、补偿性睡眠、睡眠受周围环境的干扰,且随着病程延长,不良睡眠行为可能逐渐增加,而这些不良睡眠行为会进一步加重睡眠障碍,导致失眠持续化。 2.睡眠卫生宣教及干预能快速减少失眠患者不良睡眠行为,作用持久。 3.不良睡眠行为的减少有助于提高催眠药物治疗慢性原发性失眠的疗效,包括睡眠质量指数(PSQI)、失眠严重指数(ISI)、入睡时间(SOL)及睡眠时间(TST)等各方面,特别是ISI和SOL。 4.不良睡眠行为的改善有助于安定类镇静催眠药物的快速减量。 5.改善不良睡眠行为有助于预后良好,且不良睡眠行为改善是慢性原发性失眠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6.慢些失眠患者治疗过程中抑郁情绪变化与不良睡眠行为的改善密切相关,而焦虑情绪改善与慢性原发性失眠预后改善密切相关,是影响预后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