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发展中国家超过60岁、发达国家超过65岁的人群便已进入老年期。老年人组织器官的老化会引起生理、心理以及情绪等各方面的变化和衰退。庞大的老年人数量,将带给社会和家庭越来越巨大的压力,引发许多社会问题。在我国,随着社会的变革和转型,传统养老观念和方式不断受到冲击。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等多种方法研究当今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主观幸福感现状,并比较不同以不同养老方式养老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和生活质量的异同。首先,本研究依据研究目的与相关文献探讨,通过问卷调查,以揭示当代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现状,探讨生活质量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比较以不同养老方式养老的老年人之间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的异同,进而探讨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探讨适合当代中国老年人的养老方式,为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以及维持比较高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提供心理依据。其次,除了量化研究的部分,也运用质化研究中的深度访谈法(in-depth interview),以半结构式的访谈大纲进行访探、搜集数据,其后再进行数据分析。运用质化研究的特性——丰富的描述以及整体(holistic)方式的思考,来描绘不同的养老方式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也透过研究者与受访者的直接互动,能够去探究事实的本质及情境脉络间的关系。通过以上研究,获得以下几个主要结论:(一)城乡老年人生活质量水平的差距在缩小,但是,享有比较丰富的社会支持资源的城市老年人比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更高。(二)老年人的躯体活动水平和心理功能水平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社会参与程度比较高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水平更高。(三)居家养老结合了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优点,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水平更高。(四)老年人重视亲子关系,来自家庭的精神慰藉对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意义重大。(五)老年人追求自我实现经历一个从外向内的转变过程,七十岁左右是一个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