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的多用户三维场景装配系统研究

来源 :四川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76102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字、图象、音频和视频内容已成为Internet网络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由于技术上的限制,互联网上传和下载的图象多数是二维的信息,因而没有空间感,不够直观形象,与生存在三维空间中的人类所具有的自然认知特性不相符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类对互联网的有效利用。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用户对产品体验要求的提高,平面的文字图象信息及其效果已经不能满足用户需求,当需要同步展示复杂对象的三维信息或动态立体信息时,构建集三维对象模型发布、三维场景创建、网络三维动画制作于一体的信息系统和服务平台就显得非常必要。 在分析“虚拟现实建模语言”、“关系型数据库”、“Activex数据对象”及“ASP技术”等关键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三维场景装配系统的基本要求;根据坐标变换原理实现场景坐标和对象坐标的变换;根据多用户系统的特点,确定选取B/S结构的网络传输模式,给出了三维场景装配系统的运行原理和组成三维场景装配系统的模块体系。 利用“ASP网页编程语言”、“Javascript脚本编程语言”、“虚拟现实建模语言VRML”及其自带的各类传感器,实现场景管理、对象管理、场景装配、(非)参数化模型发布、时间动画制作、三维交互人机界面、视点管理等功能,建立了基于网络的多用户三维场景装配平台。通过该平台,多用户可以借助Internet网络,在可视化人机界面中编辑三维场景,实现自编辑场景信息的保存、下载、在线浏览、实时编辑维护,并可以建立一个基于网络的私有三维信息数据库空间,在线发布三维场景。 通过多用户密封阀部件装配实例,完成了从创建场景、发布对象、添加对象、装配对象、创建视点到时间动画的基于网络的多用户三维场景装配系统主要实现过程,说明论文提供的基于网络的多用户三维场景装配系统设计原理和方法的可行性。论文提供的基于网络多用户三维场景装配系统既是一个三维场景与动画制作系统,更为用户提供一个三维场景装配、场景动画制作的平台,实现了多用户、可视化的在线场景装配和在线的、可视化的动画编辑功能,支持参数化模型的发布,提高了系统的可扩充性。既适合专业的设计者,更适合具有初步编程技术的普通用户,扩大了用户群,便于系统的普及和推广。该系统已经成功地用于万维网三维模型的发布和异地用户的产品交流。同时该系统可广泛用于在线产品发布、虚拟装配、虚拟商城、虚拟博物馆、虚拟设计、虚拟装修、三维虚拟聊天室等,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其他文献
当今数字存储示波器(DSO)性能有着日新月异的提高,功能亦趋向多样化、集成化。数字存储示波器还提供了RS232、LAN、USBH、USBD、GPIB等多种接口。为丰富数字存储示波器的功能,本文针对数字存储示波器所提供的接口USB进行一系列研究。基于DSO主板开发USB主机,实现主机与外部设备的数据通信,通过设备枚举完成设备的加载。根据USB外部设备的类型区别,在DSO系统上分别设计大容量存储设备类
旋转导向钻井系统的井下工具测控系统测得在钻进时近钻头处的工具姿态,通过井下短程通讯系统将上述参数传输给随钻测量系统,再由随钻测量仪的上传通道(uplink)将数据传输到地面
随着汽车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高速发展,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并已成为危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命安全的重要方面。研究道路交通事故再现技术不仅能弄清交通事故的
针对航空发动机数控系统传感器与执行机构失效问题,本文开展了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内容包括建立航空发动机免疫模型、免疫反馈PID控制器的设计、基于聚类分析的故障检测和诊
近年来,工程机械企业在工业生产中采用许多先进的设计工具,特别是应用计算机技术和CAX(CAD、CAM、CAPP)技术,大大提高了产品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企
在21世纪,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被认为是中国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兴技术,对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它与环境监测相结合,使得环境信息的获取逐渐趋向智能化。在收集
随着油基泥浆(OBM)在深海及特殊岩层石油勘探中的广泛应用,从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仪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油基泥浆测井仪得到了大力发展,该测井技术不仅能在油基泥浆环境提供高
随着铸造技术的发展,在涡轮叶片内部已经可以铸造出更微小的冷却通道,并且可以在微小通道中使用冲击冷却。冲击冷却有着较高的换热效率,可以大幅提高壁面的局部换热系数,射流冲击
卫星在主动段飞行过程中,受到来自火箭的外力,处于较高量级的振动环境之中。振动会对卫星结构造成损伤,影响其在轨运行时的使用寿命,造成损失。在星箭对接面上安装隔振器是一种被
本文根据置换通风系统的工作原理,结合国内外置换通风发展的实际情况,详细研究了置换通风系统的热力分层高度及其影响因素。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国内尚处在起始阶段,因此本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