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寓言视角的转换看庄子哲学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huai5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迄今发现的中国古代文献中,第一个创造并解释"寓言"这个概念的哲学家便是庄子,且《庄子》中"寓言十九",在整个文本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一幅幅不停切换的场景和一个个迥异的人或物共同构建了庄子寓言的大千世界,进入这一个个场景,面对这一个个人或物,我们会发现不同场景下和不同人或物间的视角都是不断切换的,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研究庄子哲学的一个新的切入点。然而在现实研究中,有关庄子寓言的界定划分众说纷纭。因此怎样定义并划分寓言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依据《庄子》中"藉外论之"的解释并与"重言"范畴相区别,可将寓言定义为假借他人或他物来表述特定观点的故事。在具体分析时,本文采取了以内七篇内容为主,外杂篇内容为辅,整合小寓言成大寓言,忽略内容贫乏的微型寓言的方式,对一些代表性寓言展现出的视角转换进行研究解读。在梳理了内篇寓言中的视角转换后,我们发现它们在表现形式上有一定规律。不同篇章之间的场景视角的转换从组成结构上来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随着某一特定人或物的位置改变而变,一种是跟着不同的人物转换场景。从具体内容上来看,其一是虚实相互转换,包含先是虚幻场景后是现实场景和先是现实场景后是虚幻场景两种情形;其二是虚实界限的混淆。不同人物视角转换有三个特点,其一是视角的粘着,其二是视角的套嵌,其三是视角主体的消融。此外,由于内篇和外杂篇完成的时代以及作者都有所不同,因此特别以庄子、孔子为线索人物分析了与其相关寓言的视角隔阂。在解析这些视角转换的表现特征后,还需要透过这些表象去分析庄子的核心思想,因此本文从内容出发将相近主题的寓言聚合起来,以人物视角的转换为线索,分别从看待小大的视角下讨论了庄子的逍遥观、从看待物化的视角下讨论了庄子的物我观、从看待残缺之人的视角下讨论了庄子的审美观、从看待死丧之事的视角下讨论了庄子的生死观、从看待圣人之治的视角下讨论了庄子的政治观,最终得出庄子的思想是以道为核心,以顺物自然为方法论,以获得逍遥为目的的结论。《庄子》中寓言视角转换的意义在于,不仅构建起了整个文本,而且拓展了读者的思维模式,加强了思想内容的表达。而研究庄子寓言视角转换的现实意义在于弥补了庄子哲学研究方面的空白,因为考察近年来采取特殊视角研究庄子哲学以及庄子寓言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一则关于庄子哲学的研究不见有对寓言的视角进行分析的,一则关于庄子寓言的视角的研究多是基于文学角度的,因此分析庄子寓言视角转换的意义就在于将文学研究方法和哲学思考相结合,深入研究庄子文本中容易被人忽视的地方,以拓宽庄子思想研究的路径。
其他文献
识字是小学语文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学生从运用口头语言过渡到书面语言的桥梁。《语文课程标准》提倡树立大语文观,把学习的渠道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学生现实的语文教育资源,
语文学科是一门充满思想智慧和美的学科,它肩负着熏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个性,塑造学生人格,给予学生美的享受,采用多媒体教学,构建语文乐学课堂,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多
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的史诗,是中华诗词海洋中的一朵奇葩。两首《沁园春》也一直是众人的最爱,每次读来都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又看到了那个指点江山的伟人。毛诗的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高科技手段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同时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新兴的理论—翻转课堂走进了现代教学。在新世纪迎来大数据时代的同时,把课堂教学改革推到风口浪尖上。在近几年,国家也多次举行有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各级各类比赛,旨在推动新的教学模式、理念的运用与课堂教学的改革。国家的大形势如此,一线教师更应该紧跟形势,重点突破。本文将阐述翻转课堂在中职语文诗歌教学中的
自从支架理论被引入写作教学后,写作教学范式正在悄然发生改变。构思图表是写作学习支架的主要表现形式,能为学生写作提供过程性指导。本文尝试运用构思图表,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本文就从徐志摩的心理性格方面认识《再别康桥》所表达的感情。希望能对更加准确地理解这首诗歌有帮助。
铁路10kV电力贯通线通常采用的是小电流的接地系统,而单相的接地属于电力贯通线中一种比较常见的故障。高铁的电力贯通线是高速铁路信号、通信以及其它铁路方面综合用电的电
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摆脱房地产市场萧条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实行房地产的证券化。房地产的证券化解决了房地产投资不流动性、不可分割性和风险大的弊病,使广大的中小投资机构和个人
【摘要】语文是生活的外延。在课堂上将语文与生活对接,学生能从语文课堂上验证生活,从生活中发现语文,语文学习将更有活力与吸引力;学生逐渐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师生共同的生活经历,可以是一节语文课的桥梁、框架或钥匙。  【关键词】语文课堂;生活;联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我们常对学生说:“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的外延等于语文的外延。”如果语文老师能将师生共有生活经历的活水诸如阅读、